|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导论 | 第12-17页 |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2页 |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2-13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陇东道情皮影戏概述 | 第17-28页 |
| 第一节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发展简史 | 第17-19页 |
| 一、道情的内容及流变 | 第17-18页 |
| 二、皮影的内容与发展 | 第18页 |
| 三、道情皮影的融合发展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道情皮影戏的构成 | 第19-23页 |
| 一、道情戏曲 | 第19-20页 |
| 二、皮影雕刻造型 | 第20-22页 |
| 三、皮影艺人表演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道情皮影戏的特征 | 第23-28页 |
| 一、活态性 | 第23页 |
| 二、传承性 | 第23-24页 |
| 三、独特性 | 第24-25页 |
| 四、民族地域性 | 第25-26页 |
| 五、非物质性 | 第26页 |
| 六、共享性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知识产权属性 | 第28-37页 |
| 第一节 陇东道情皮影戏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 | 第28-31页 |
| 一、道情皮影属于知识产权的客体范畴 | 第28-30页 |
| 二、知识产权制度为道情皮影戏的保护提供了可能性 | 第30-31页 |
| 三、时间限制无法将知识产权排除在外 | 第31页 |
| 第二节 道情皮影戏中可能被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 第31-37页 |
| 一、道情戏曲 | 第31-32页 |
| 二、皮影雕刻造型 | 第32-34页 |
| 三、皮影艺人的表演 | 第34-35页 |
| 四、道情皮影之衍生品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 第37-44页 |
| 第一节 现有著作权制度无法完全满足道情皮影戏的保护 | 第38-39页 |
| 一、权利主体不确定 | 第38-39页 |
| 二、道情皮影戏在著作权制度中的保护期限问题 | 第39页 |
| 第二节 道情皮影戏难以满足专利保护实质性要求 | 第39-41页 |
| 一、道情皮影戏达不到专利“新颖性”标准 | 第40页 |
| 二、专利权保护道情皮影戏的期限问题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商标制度在道情皮影戏中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 第41-43页 |
| 一、权利主体不确定 | 第41-42页 |
| 二、权利的滥用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商业秘密保护道情皮影戏的不适应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陇东道情皮影戏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 第44-48页 |
| 第一节 道情皮影戏著作权保护的完善建议 | 第44-45页 |
| 一、确定权利主体 | 第44页 |
| 二、调整保护期限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专利法对道情皮影戏衍生作品的保护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道情皮影戏商标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6-47页 |
| 一、申请人的确立 | 第46页 |
| 二、权利的限制 | 第46-47页 |
| 第四节 商业秘密对道情皮影新技艺的保护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1-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