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激励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研发的原理探讨 | 第9-10页 |
1.2.2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的促进效果分析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 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研发的理论分析 | 第14-19页 |
2.1 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研发的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2.1.1 研发的正外部性 | 第14页 |
2.1.2 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 第14-15页 |
2.1.3 研发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整性 | 第15页 |
2.2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的影响机理 | 第15-19页 |
2.2.1 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研发的预期收益 | 第16-17页 |
2.2.2 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研发的风险 | 第17页 |
2.2.3 税收优惠政策调节研发的资金运转 | 第17-18页 |
2.2.4 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研发的人力资本配置 | 第18-19页 |
3 我国现行激励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评析 | 第19-32页 |
3.1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对比分析 | 第19-26页 |
3.1.1 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对比分析 | 第19-24页 |
3.1.2 我国企业R&D人力投入对比分析 | 第24-26页 |
3.2 我国激励研发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 | 第26-28页 |
3.3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3.4 我国激励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4.1 立法层次不高且体系不健全 | 第29页 |
3.4.2 税收优惠方式比较单一 | 第29-30页 |
3.4.3 受益对象不够科学合理 | 第30页 |
3.4.4 对研发人员的激励不足 | 第30-31页 |
3.4.5 对中小企业的激励不足 | 第31-32页 |
4 国外先进经验借鉴 | 第32-38页 |
4.1 国外主要国家激励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32-36页 |
4.1.1 R&D税收抵免 | 第32-34页 |
4.1.2 R&D加计扣除 | 第34-36页 |
4.1.3 加速折旧 | 第36页 |
4.2 国外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4.2.1 实施具有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36页 |
4.2.2 对中小企业的优惠力度大 | 第36-37页 |
4.2.3 R&D加计扣除范围较为宽泛 | 第37页 |
4.2.4 鼓励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 | 第37-38页 |
5 完善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 第38-44页 |
5.1 提高立法层次并完善税收优惠体系 | 第38页 |
5.2 实行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方式 | 第38-41页 |
5.2.1 加大研发费用列支范围 | 第38-39页 |
5.2.2 扩大投资抵免的范围 | 第39页 |
5.2.3 实施研发再投资退税 | 第39-40页 |
5.2.4 实施加强研发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 | 第40页 |
5.2.5 加速无形资产摊销 | 第40-41页 |
5.3 调整税收优惠的优惠对象 | 第41页 |
5.4 加大对研发人员的激励力度 | 第41-42页 |
5.5 完善激励中小企业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 | 第42-44页 |
5.5.1 制定合理的中小企业判断标准 | 第42页 |
5.5.2 加大中小企业加计扣除的比例和范围 | 第42-43页 |
5.5.3 延长中小企业的亏损弥补时间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