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史论文

国家与边缘:近代兰州城市发展研究(1872-1949)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导论:城市史视野中的国家与边缘第15-37页
    一、边缘、国家与城市第15-26页
        (一) “现代国家”与其边缘第16-19页
        (二) 边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19-23页
        (三) 城市的双重身份第23-26页
    二、对学术前史之梳理第26-33页
        (一) 单体城市史研究综述第26-28页
        (二) 兰州城市史研究综述第28-33页
    三、时间范围及结构安排第33-37页
        (一) 时间范围的界定第33-34页
        (二) 框架设计与结构安排第34-37页
第一章 地理、文化与政治:近代兰州城市发展之背景第37-75页
    第一节 地域环境与历史:自然空间下的城市第37-47页
        一、从渡口到交通中心:兰州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37-41页
        二、边界的意义:宋朝弃守兰州之争第41-44页
        三、消失的边界:从“秦西极边郡”到“西州首邑”第44-47页
    第二节 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内陆秩序的建立第47-56页
        一、肃藩驻地:西北政治中心地位的奠定第47-50页
        二、茶马贸易:西北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第50-53页
        三、同治回乱、左氏入甘与兰州近代史的开启第53-56页
    第三节 辛亥一役与西北内陆秩序的崩溃第56-67页
        一、辛亥前后的兰州:陕甘总督的末路第57-59页
        二、兰州城里的督军:赵维熙、张广建与陆洪涛第59-65页
        三、走出兰州城:刘郁芬与甘肃统一第65-67页
    第四节 国民政府与兰州中心地位的重建第67-73页
        一、“甘人治甘”及其思路的转变第67-69页
        二、控制甘肃:从雷马事变到邵力子入甘第69-71页
        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北的经营第71-73页
    小结:政治管辖范围的变迁第73-75页
第二章 边缘最“中国”:近代兰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75-127页
    第一节 典型的城市形态:城墙与城池第75-81页
        一、虚与实的边界:兰州的长城与城墙第75-77页
        二、矩形内城与完美比例第77-79页
        三、关大城小与商业力量的凸显第79-81页
    第二节 内部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第81-106页
        一、内宫式格局:行政建筑格局的演变第82-90页
        二、空间构型:寺庙的数量与地位第90-103页
        三、城市肌理:街道名称与政治蕴意第103-106页
    第三节 城市人口结构与分层第106-124页
        一、机械式增长:人口数量与变化规律第107-112页
        二、以公务为主:人口职业与发展水平第112-115页
        三、权力与等级:人口分层与社会生活第115-121页
        四、禁令与误判:回民与清真寺第121-124页
    小结:边缘最“中国”的成因及意义第124-127页
第三章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近代兰州市政建设的开展第127-157页
    第一节 “国家”的缺席与在场:清末民初的市政建设第128-135页
        一、协款的接济:清末市政的起步第128-131页
        二、从“不管”到“倒板”:民初市政的缓慢发展第131-134页
        三、“时间之刺激”:抗战初期市政的快速发展第134-135页
    第二节 市政与国政:兰州市制的三次设立及其困境第135-145页
        一、兰州市政筹备处的两次裁撤第137-138页
        二、第三次筹备与兰州市政府成立第138-141页
        三、市政府与无法解决的财政困难第141-143页
        四、裁局改科与行政级别的降低第143-145页
    第三节 植树:近代兰州城市现代化的彰显第145-155页
        一、生态危机与植树造林运动的兴起第146-148页
        二、全国最早的中山林和植树节第148-150页
        三、“中正山”造林的政治意蕴第150-152页
        四、落后的市政与先进的林政第152-155页
    小结:国家构建与边缘的反馈第155-157页
第四章 边缘发展的困境:近代兰州经济成长的脉络第157-209页
    第一节 国家构建、转口贸易与交通发展第157-174页
        一、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发展第158-162页
        二、货物中转与长途贩运贸易第162-168页
        三、交通与内陆秩序的拓展第168-174页
    第二节 “早起步”:城市工业化的演进第174-183页
        一、“两局”的创办与兰州机器工业的发轫第175-177页
        二、清末新政与升允的长远规划第177-180页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停滞第180-183页
    第三节 “晚发展”:抗战时期的突飞猛进第183-194页
        一、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第183-186页
        二、重提左宗棠与工业化的压力第186-188页
        三、“大爆发”与工业化的进展第188-194页
    第四节 战时工业的发展动因:以毛纺织业为例第194-207页
        一、手工毛褐业与羊毛贸易第195-198页
        二、清末民初兰州织呢局的发展第198-200页
        三、兰州织呢局与其他织呢厂的对比第200-202页
        四、抗战以后兰州毛纺织业的兴盛第202-207页
    小结:国家构建与边缘化困境第207-209页
第五章 反抗边缘化:现代国家建构与城市社会心态第209-240页
    第一节 “兰州中心说”的理想与现实第210-222页
        一、发现“新兰州”:从西北边疆到中国中心第210-217页
        二、兰州的“复活”:从“兰州中心说”到建都之争第217-219页
        三、边缘化与“兰州中心说”的现实第219-222页
    第二节 反抗边缘化:籍贯问题与群体冲突第222-239页
        一、兰州城市特质与籍贯问题的凸显第222-226页
        二、主客矛盾:政治斗争中的籍贯冲突第226-228页
        三、“包办教育”:教育领域的籍贯对抗之一第228-234页
        四、兰大学潮:教育领域的籍贯对抗之二第234-239页
    小结:国家现代化中的边缘心态第239-240页
结语: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国家”与“边缘”第240-248页
    一、国家建构是边缘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240-242页
    二、边缘社会参与、推动了现代国家建构第242-245页
    三、反抗边缘化: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冲突第245-248页
附录一 各历史时期的兰州城图第248-261页
附录二 甘肃省政府职员籍贯结构分析第261-270页
参考文献第270-286页
后记第286-287页

论文共2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现代物流活动研究
下一篇:经济适用房轮候与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