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2-14页 |
1.1.1 Fenton氧化法 | 第12-13页 |
1.1.2 光化学氧化法 | 第13页 |
1.1.3 催化湿式氧化法 | 第13页 |
1.1.4 超声化学氧化法 | 第13页 |
1.1.5 臭氧氧化法 | 第13页 |
1.1.6 电化学氧化法 | 第13-14页 |
1.1.7 超临界水氧化法 | 第14页 |
1.2 TiO_2光催化技术 | 第14-17页 |
1.2.1 TiO_2光催化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TiO_2的性质 | 第15-16页 |
1.2.3 TiO_2的光催化机理 | 第16-17页 |
1.3 TiO_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 | 第17-21页 |
1.3.1 TiO_2光催化材料的性能 | 第17-18页 |
1.3.2 TiO_2光催化材料的改性 | 第18-19页 |
1.3.3 TiO_2光催化材料的负载 | 第19-20页 |
1.3.4 TiO_2光催化材料的固定化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1.4 介孔分子筛 | 第21-23页 |
1.4.1 介孔材料的发展 | 第21-22页 |
1.4.2 介孔材料的分类与特性 | 第22-23页 |
1.4.3 介孔材料的功能化 | 第23页 |
1.5 三维电极电催化技术 | 第23-27页 |
1.5.1 三维电极的提出 | 第23-24页 |
1.5.2 三维电极的分类 | 第24页 |
1.5.3 三维电极的导电机理 | 第24-25页 |
1.5.4 三维电极的传质机理 | 第25-26页 |
1.5.5 三维电极的降解机理 | 第26-27页 |
1.6 电助光催化技术 | 第27-29页 |
1.6.1 电助光催化的机理 | 第27页 |
1.6.2 电助光催化的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7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7.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29-30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2章 改性粒子电极的制备和光电协同性能的研究 | 第31-41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1-32页 |
2.2 Ag-TiO_2-MCM-41粒子电极的制备 | 第32页 |
2.2.1 水解法制备TiO_2-MCM-41 | 第32页 |
2.2.2 还原法制备Ag-TiO_2-MCM-41 | 第32页 |
2.3 RhB的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2.4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6 粒子电极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4-36页 |
2.6.1 TiO_2担载量的控制 | 第34-35页 |
2.6.2 Ag的掺杂量的控制 | 第35-36页 |
2.7 光电催化剂光电协同性能的研究和动力学分析 | 第36-40页 |
2.7.1 TiO_2-MCM-41的光电协同性能的研究和动力学分析 | 第36-38页 |
2.7.2 Ag-TiO_2-MCM-41的光电协同性能的研究和动力学分析 | 第38-4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催化剂的表征与光电性能的测试 | 第41-52页 |
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1-49页 |
3.1.1 透射电镜图(TEM)分析 | 第41-43页 |
3.1.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3-45页 |
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5-47页 |
3.1.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47-49页 |
3.2 催化剂的光电性能表征 | 第49-51页 |
3.2.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分析 | 第49-50页 |
3.2.2 光致发光光谱(PL)分析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三维电极光电催化降解RhB最优条件的探讨 | 第52-61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2-53页 |
4.1.3 实验装置 | 第53页 |
4.1.4 测试方法 | 第53页 |
4.1.5 暗吸附预处理 | 第53页 |
4.1.6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4.2.1 电解质浓度对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 外加电压对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5页 |
4.2.3 初始pH值对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4 空气流量对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5 粒子电极投加量对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6 RhB溶液初始浓度对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9页 |
4.2.7 二氧化钛和介孔材料联合相较于和鳞片石墨联合的优势 | 第59-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