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紫外光引发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1 绪论第14-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概述第15-21页
        1.2.1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的引发方式第15-17页
        1.2.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机理第17-19页
        1.2.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性质与絮凝性能的关系第19-21页
    1.3 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第21-30页
        1.3.1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简介第21-22页
        1.3.2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合成方法概述第22-24页
        1.3.3 表面活性单体制备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第24-26页
        1.3.4 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研究进展第26-29页
        1.3.5 目前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研究存在的难题第29-30页
    1.4 论文的构思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6页
        1.4.1 高效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分子设计第30-31页
        1.4.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1-33页
        1.4.3 技术路线第33页
        1.4.4 基金支持第33-36页
2 单体的竞聚率和共聚物的序列分布结构第36-52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7-38页
    2.3 实验方法第38页
        2.3.1 聚合实验方法第38页
        2.3.2 确定共聚物阳离子度的方法第38页
    2.4 竞聚率及序列分布长度的计算方法第38-41页
        2.4.1 竞聚率的计算方法第38-40页
        2.4.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曲线(F-f)图的绘制第40-41页
        2.4.3 共聚物的序列长度分布第41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41-50页
        2.5.1 竞聚率的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2.5.2 共聚物组成曲线的结果与分析第47-48页
        2.5.3 共聚物的序列长度分布第48-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3 紫外光引发PAA的合成条件优化第52-68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3-54页
        3.2.1 实验试剂第53页
        3.2.2 实验仪器第53-54页
    3.3 实验方法第54-55页
        3.3.1 PAA和PAD的合成方法第54-55页
        3.3.2 共聚物固含量的测定方法第55页
        3.3.3 共聚物特性粘度的测定方法第55页
        3.3.4 共聚物溶解时间的测定第55页
    3.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3.4.1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55-56页
        3.4.2 总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56-57页
        3.4.3 增溶剂尿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57-58页
        3.4.4 络合剂EDTA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58-59页
        3.4.5 反应体系pH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59-60页
        3.4.6 紫外光照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60-61页
        3.4.7 单体摩尔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第61-62页
    3.5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2-66页
        3.5.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第62-64页
        3.5.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64-66页
    3.6 PAA和PAD合成对比第66-67页
    3.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4 PAA的结构表征和反应机理探讨第68-82页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第68-69页
        4.1.1 实验材料第68页
        4.1.2 实验仪器第68-69页
        4.1.3 实验方法第69页
    4.2 PAA、PAD的结构表征第69-74页
        4.2.1 红外光谱分析第69-70页
        4.2.2 核磁氢谱分析第70-71页
        4.2.3 电镜扫描结果分析第71-73页
        4.2.4 差热-热重分析第73-74页
    4.3 聚合反应机理探讨第74-80页
        4.3.1 聚合反应前AODBAC在溶液中的聚集第75-76页
        4.3.2 链引发阶段第76-77页
        4.3.3 链增长阶段第77-79页
        4.3.4 链终止、链转移阶段第79-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PAA的溶液性质第82-92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第82-83页
        5.2.1 实验材料第82-83页
        5.2.2 实验仪器第83页
        5.2.3 实验方法第8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3-89页
        5.3.1 PAA特性粘度对表观粘度的影响第83-85页
        5.3.2 PAA中不同AODBAC配比对表观粘度的影响第85-87页
        5.3.3 PAA和PAD的表观粘度的对比第87-88页
        5.3.4 表观粘度对盐度的敏感性第88-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6 PAA的污泥脱水实验第92-112页
    6.1 引言第92-93页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93-94页
        6.2.1 污泥样品第93页
        6.2.2 实验中所用的絮凝剂第93-94页
        6.2.3 实验仪器第94页
    6.3 实验方法第94-96页
        6.3.1 污泥脱水实验流程第94页
        6.3.2 污泥脱水实验方法第94-95页
        6.3.3 滤饼含水率测定方法第95页
        6.3.4 污泥比阻测定方法第95-96页
        6.3.5 上清液剩余浊度测定方法第96页
        6.3.6 Zeta电位测定方法第96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96-109页
        6.4.1 PAA阳离子单体配比和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96-99页
        6.4.2 PAA特性粘度不同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99-101页
        6.4.3 不同阳离子单体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101-104页
        6.4.4 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104-106页
        6.4.5 PAA与市售CPAM絮凝剂污泥脱水性能的比较第106-108页
        6.4.6 经济性分析第108-109页
    6.5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7 PAA的含油废水处理实验第112-132页
    7.1 引言第112页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12-114页
        7.2.1 实验试剂第112-113页
        7.2.2 实验中所用的絮凝剂第113-114页
        7.2.3 实验仪器第114页
        7.2.4 模拟含油废水第114页
    7.3 实验方法第114-115页
        7.3.1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14-115页
        7.3.2 水中含油量测定方法第115页
        7.3.3 水中剩余浊度测定方法第115页
        7.3.4 Zeta电位测定方法第115页
    7.4 PAA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结果与讨论第115-121页
        7.4.1 PAA投加量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第115-116页
        7.4.2 PAA特性粘度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第116-117页
        7.4.3 AODBAC投料比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第117-119页
        7.4.4 不同类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除油效果的比较第119-121页
    7.5 PAA与无机絮凝剂的协同作用结果与讨论第121-129页
        7.5.1 PAA与不同剂量PAC复配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第122-124页
        7.5.2 不同剂量PAA与PAC复配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第124-126页
        7.5.3 PAC与不同类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配除油效果的比较第126-129页
    7.6 本章小结第129-132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32-136页
    8.1 结论第132-134页
    8.2 创新点第134页
    8.3 展望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2页
附录第152-153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52-153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并公开国家发明专利目录第153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第153页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干扰预测模型的研究
下一篇:表面微织构WC-10Ni3Al刀具切削Ti6Al4V的磨损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