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钛合金切削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1 基于钛合金切削的硬质合金刀具磨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2 钛合金切削过程中切削润滑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 WC基硬质合金发展现状 | 第16-23页 |
1.2.1 WC-Co硬质合金材料 | 第16-19页 |
1.2.2 无Co/少Co粘结剂WC基硬质合金 | 第19-21页 |
1.2.3 WC-Ni_3Al硬质合金材料 | 第21-23页 |
1.3 刀具表面功能性微织构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1.3.1 功能性微织构及常见加工方法 | 第23-26页 |
1.3.2 表面微织构刀具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5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9页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31-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1-34页 |
2.1.1 WC-10Ni_3Al硬质合金材料 | 第31-33页 |
2.1.2 工件材料 | 第33-34页 |
2.2 试验及测试设备 | 第34-36页 |
2.2.1 SRV IV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 | 第34-35页 |
2.2.2 脉冲光纤激光加工系统 | 第35页 |
2.2.3 高速车削数控车床 | 第35页 |
2.2.4 红外测温设备 | 第35-36页 |
2.2.5 显微分析设备 | 第3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2.3.1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2.3.2 激光加工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2.3.3 Ti6Al4V车削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WC-10Ni_3Al硬质合金的抗摩擦磨损性能及相关机理研究 | 第42-69页 |
3.1 WC-10Ni_3Al与Ti6Al4V溶解-扩散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 第42-46页 |
3.1.1 WC-10Ni_3Al硬质合金与Ti6Al4V之间的热力学溶解计算 | 第42-44页 |
3.1.2 WC-10Ni_3Al硬质合金与Ti6Al4V之间高温溶解-扩散试验研究 | 第44-46页 |
3.2 WC-10Ni_3Al硬质合金抗粘结-溶解-扩散磨损性能及相关机理研究 | 第46-57页 |
3.2.1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2 摩擦系数与摩擦温度 | 第48-50页 |
3.2.3 Ti6Al4V球的体积损失 | 第50-52页 |
3.2.4 磨损形貌分析 | 第52-54页 |
3.2.5 WC-10Ni_3Al硬质合金抗粘结-溶解-扩散磨损机理分析 | 第54-57页 |
3.3 WC-10Ni_3Al硬质合金的抗磨料磨损性能及相关机理研究 | 第57-67页 |
3.3.1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3.3.2 摩擦系数 | 第58-59页 |
3.3.3 硬质合金磨损量 | 第59-62页 |
3.3.4 磨损形貌分析 | 第62-65页 |
3.3.5 WC-10Ni_3Al硬质合金抗磨料磨损机理分析 | 第65-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WC-10Ni_3Al刀具表面微织构的激光加工性能及相关机理分析 | 第69-90页 |
4.1 WC-10Ni_3Al表面微织构激光加工功率的理论分析 | 第69-74页 |
4.1.1 激光加工微织构温度场分布计算原理 | 第69-72页 |
4.1.2 WC-10Ni_3Al表面微织构加工所需激光功率计算 | 第72-74页 |
4.2 WC-10Ni_3Al硬质合金表面微织构激光加工功率的试验优化 | 第74-77页 |
4.2.1 试验参数及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4.2.2 激光加工功率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 | 第75-76页 |
4.2.3 激光加工功率对微织构深宽比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 WC-10Ni_3Al表面微织构加工质量及相关机理分析 | 第77-87页 |
4.3.1 试验参数及试验方法 | 第77-78页 |
4.3.2 微织构形貌 | 第78-80页 |
4.3.3 微织构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场反求 | 第80-82页 |
4.3.4 微织构附近硬度变化 | 第82-83页 |
4.3.5 WC-10Ni_3Al表面微织构加工相关机理分析 | 第83-87页 |
4.4 WC-10Ni_3Al硬质合金刀具前刀面微织构的设计与制备 | 第87-88页 |
4.4.1 WC-10Ni_3Al硬质合金刀具前刀面微织构的设计 | 第87-88页 |
4.4.2 表面微织构WC-10Ni_3Al硬质合金刀具的制备 | 第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表面微织构对WC-10Ni_3Al刀具切削Ti6Al4V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 | 第90-118页 |
5.1 光滑刀面型WC-10Ni_3Al刀具切削Ti6Al4V磨损机理研究 | 第90-106页 |
5.1.1 试验方案 | 第90-91页 |
5.1.2 切削力及切削温度 | 第91-94页 |
5.1.3 刀具磨损量 | 第94-96页 |
5.1.4 刀具磨损形貌 | 第96-103页 |
5.1.5 光滑刀面型WC-10Ni_3Al刀具切削Ti6Al4V磨损机理分析 | 第103-106页 |
5.2 表面微织构对WC-10Ni_3Al刀具切削Ti6Al4V磨损性能影响 | 第106-117页 |
5.2.1 试验条件 | 第106-107页 |
5.2.2 预切削试验结果 | 第107页 |
5.2.3 切削力及切削温度 | 第107-109页 |
5.2.4 刀具磨损量 | 第109-111页 |
5.2.5 刀具磨损形貌 | 第111-115页 |
5.2.6 WC-10Ni_3Al刀具表面微织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15-11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一、论文主要结论 | 第118-120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20页 |
三、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