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14-19页 |
1.2.1 保荐业务质量提升研究 | 第14-16页 |
1.2.2 保荐制度改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保荐业务质量评价研究 | 第17页 |
1.2.4 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第17-19页 |
1.2.5 总体评价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保荐制度 | 第23页 |
2.1.2 保荐人(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 | 第23-24页 |
2.2 保荐制度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2.2.1 我国保荐制度 | 第24-25页 |
2.2.2 我国保荐制度与各国保荐制度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2.2.3 我国保荐制度下保荐业务质量现状及原因 | 第28-29页 |
2.2.4 保荐制度下构建我国保荐业务质量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29页 |
2.3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2.3.1 系统管理理论 | 第29-30页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0页 |
2.3.3 绩效评价系统原理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我国保荐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42页 |
3.1 保荐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 第33-34页 |
3.3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解释 | 第34-41页 |
3.3.1 尽职推荐阶段维度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3.3.2 持续督导阶段维度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3.3.3 保荐机构业务规范性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3.3.4 保荐业务能力维度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3.3.5 保荐机构信用状况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我国保荐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2-48页 |
4.1 保荐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2-44页 |
4.1.1 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 | 第42-44页 |
4.1.2 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 | 第44页 |
4.2 层次分析法在保荐业务质量评价中实施步骤 | 第44-47页 |
4.2.1 建立层次结构 | 第44-45页 |
4.2.2 确定判断矩阵 | 第45-46页 |
4.2.3 计算重要性排序 | 第46页 |
4.2.4 一致性检验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48-54页 |
5.1 评价主体的确定和评价客体的选择 | 第48页 |
5.1.1 确定评价主体 | 第48页 |
5.1.2 选取A证券和B证券为评价客体 | 第48页 |
5.2 确定A证券和B证券的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5.2.1 案例A证券和B证券数据整理 | 第48-49页 |
5.2.2 案例A证券和B证券评价指标选取 | 第49页 |
5.3 评价A证券与B证券保荐业务质量的标准 | 第49-50页 |
5.4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选取指标的权重 | 第50-52页 |
5.4.1 建立保荐业务质量评价层次结构 | 第50页 |
5.4.2 确定判断矩阵、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50-52页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保荐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4-56页 |
6.1 将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职责统一 | 第54页 |
6.2 明确保荐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的职责划分 | 第54页 |
6.3 健全保荐业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