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模糊评估方法及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前言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我国既有隧道状况 | 第14-17页 |
1.2.2 隧道衬砌安全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主要研究构思与创新性 | 第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既有隧道衬砌缺陷与病害检测及分级标准 | 第22-34页 |
2.1 隧道病害检测方法简介 | 第22-25页 |
2.1.1 隧道病害诊断地质雷达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2.1.2 超声波检测技术 | 第23-24页 |
2.1.3 隧道健康诊断的其它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2 既有隧道衬砌缺陷类型 | 第25-27页 |
2.2.1 既有隧道衬砌厚度缺陷 | 第25页 |
2.2.2 混凝土质量缺陷 | 第25-26页 |
2.2.3 既有隧道衬砌背后有空洞或回填不密实 | 第26-27页 |
2.3 既有隧道衬砌类病害类型 | 第27-29页 |
2.3.1 隧道衬砌裂损的种类及危害程度 | 第27-28页 |
2.3.2 衬砌侵蚀的种类及危害程度 | 第28-29页 |
2.4 既有隧道衬砌类病害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2.4.1 由外力引起的隧道病害 | 第29-30页 |
2.4.2 由衬砌材料劣化造成的病害 | 第30页 |
2.5 既有隧道衬砌类病害分级标准 | 第30-33页 |
2.5.1 隧道总体劣化等级划分标准 | 第30-31页 |
2.5.2 既有隧道衬砌类病害分级标准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模糊评估方法 | 第34-59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隧道衬砌安全性风险评估 | 第34-36页 |
3.2.1 风险评估步骤 | 第34-35页 |
3.2.2 风险评估分析主要方法简介 | 第35-36页 |
3.3 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 | 第36-37页 |
3.3.1 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定义 | 第36页 |
3.3.2 核心失效率 | 第36-37页 |
3.4 既有隧道的衬砌安全性的模糊评估方法 | 第37-54页 |
3.4.1 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37页 |
3.4.2 建设期施工质量对隧道工程影响工程算例 | 第37-48页 |
3.4.3 核心失效方程 | 第48-52页 |
3.4.4 评估方程加权系数求解 | 第52-54页 |
3.5 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分析与模糊评估 | 第54页 |
3.5.1 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分析与模糊评估步骤 | 第54页 |
3.5.2 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性模糊评估后处理 | 第54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54-57页 |
3.6.1 工程概况 | 第54-56页 |
3.6.2 评估结果 | 第56-57页 |
3.6.3 评估结果分析 | 第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某铁路线隧道衬砌安全性分析评估示例 | 第59-88页 |
4.1 某铁路线上既有隧道概况及分析 | 第59-60页 |
4.1.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59-60页 |
4.2 隧道病害检测 | 第60-87页 |
4.2.1 缺陷检测统计结果 | 第60-61页 |
4.2.2 某隧道上行线衬砌安全评估 | 第61-64页 |
4.2.3 某铁路隧道衬砌安全评估 | 第64-82页 |
4.2.4 某隧道衬砌安全评估 | 第82-84页 |
4.2.5 某隧道上行衬砌安全性评估 | 第84-8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既有隧道衬砌类病害综合整治技术 | 第88-103页 |
5.1 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类病害治理基本原则 | 第88页 |
5.2 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类病害基本治理措施 | 第88-92页 |
5.2.1 岩体稳固的工程措施 | 第89-90页 |
5.2.2 加固与更换衬砌 | 第90-92页 |
5.3 某铁路隧道病害治理实例 | 第92-101页 |
5.3.1 治理原则 | 第93页 |
5.3.2 病害治理方案 | 第93-101页 |
5.4 治理效果评估 | 第101-102页 |
5.4.1 治理效果检测方法 | 第101页 |
5.4.2 检测内容 | 第101-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结论 | 第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