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腹泻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1 腹泻的危害 | 第11页 |
1.1.2 腹泻的种类 | 第11-12页 |
1.1.3 腹泻的原因及机制 | 第12页 |
1.1.4 腹泻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1.2 车前草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车前草的来源 | 第13页 |
1.2.2 车前草的鉴别 | 第13-14页 |
1.2.3 车前草的化学成分 | 第14页 |
1.2.4 车前草的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6-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16页 |
2.1.2 试验药物 | 第16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16-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26页 |
2.2.1 车前草水提物抗腹泻活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2 车前草水提物抗腹泻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18-22页 |
2.2.3 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部位所含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别 | 第22-23页 |
2.2.4 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部位所含次级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 第23-25页 |
2.2.5 乙酸乙酯部位中有效成分的确定 | 第25-26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3.1 车前草水提物抗腹泻活性的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3.1.1 车前草水提物的制备试验结果 | 第27页 |
3.1.2 车前草水提物抗蓖麻油诱导的腹泻模型试验结果 | 第27页 |
3.1.3 车前草水提物抗蓖麻油诱导的肠道蠕动模型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3.1.4 车前草水提物抗蓖麻油诱导的肠腔积液模型试验结果 | 第28页 |
3.2 车前草水提物抗腹泻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28-35页 |
3.2.1 车前草水提物不同部位的萃取试验结果 | 第28页 |
3.2.2 车前草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抗腹泻活性试验结果 | 第28-35页 |
3.3 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部位所含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别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3.4 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部位所含次级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3.4.1 乙酸乙酯部位中总黄酮类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4.2 乙酸乙酯部位中总鞣质类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3.4.3 剩余部位中总糖类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5 乙酸乙酯部位中有效成分的确定 | 第37-40页 |
3.5.1 液相条件优化 | 第37-38页 |
3.5.2 乙酸乙酯部位液质图谱试验结果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5页 |
4.1 车前草水提物抗腹泻活性的研究 | 第40-41页 |
4.1.1 车前草水提物的制备 | 第40页 |
4.1.2 车前草水提物抗蓖麻油诱导的腹泻模型试验 | 第40页 |
4.1.3 车前草水提物抗蓖麻油诱导的肠道蠕动模型试验 | 第40页 |
4.1.4 车前草水提物抗蓖麻油诱导的肠腔积液模型试验 | 第40-41页 |
4.2 车前草水提物抗腹泻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41-43页 |
4.2.1 车前草水提物不同部位的萃取 | 第41页 |
4.2.2 车前草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抗腹泻活性试验 | 第41-43页 |
4.3 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部位所含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别 | 第43页 |
4.4 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部位所含次级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4.5 乙酸乙酯部位中有效成分的确定 | 第44-45页 |
4.5.1 液相条件优化 | 第44页 |
4.5.2 乙酸乙酯部位液质图谱试验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