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3页 |
1.2.1 个人信息 | 第11-12页 |
1.2.2 信息安全 | 第12页 |
1.2.3 P2P借贷平台与个人信息安全 | 第12-13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预期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9页 |
2.1 P2P网络借贷及其平台概述 | 第17-19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P2P网络借贷平台简介 | 第18-19页 |
2.2 P2P网络借贷中个人信息的内容与特征 | 第19-24页 |
2.2.1 P2P网络借贷平台掌握的个人信息内容 | 第19页 |
2.2.2 P2P网络借贷平台中个人信息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3 P2P网络借贷行业运营流程中的信息传递 | 第21-24页 |
2.3 个人信息安全的概念及理论 | 第24页 |
2.4 P2P网络借贷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意义 | 第24-28页 |
2.4.1 促进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 第26-27页 |
2.4.2 保障投资者更安全的投资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中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 第29-45页 |
3.1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息安全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 第30-36页 |
3.1.1 调查说明 | 第31页 |
3.1.2 认知程度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3.2 P2P网络借贷平台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的来源 | 第36-41页 |
3.2.1 黑客对P2P网络借贷平台个人信息的恶意攻击 | 第36-39页 |
3.2.2 P2P网络借贷相关主体对个人信息的主观泄露 | 第39-41页 |
3.3 P2P网络借贷平台信息安全的权责分析 | 第41-44页 |
3.3.1 消费者对个人信息所拥有的权利 | 第41-43页 |
3.3.2 商家对个人信息安全应具的责任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息安全遭受威胁的原因及后果 | 第45-54页 |
4.1 个人信息安全遭受威胁的原因 | 第45-50页 |
4.1.1 个人自我保护意识差 | 第46-47页 |
4.1.2 平台行业自律问题 | 第47-49页 |
4.1.3 相关技术、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9-50页 |
4.2 P2P网络借贷中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后果 | 第50-53页 |
4.2.1 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 第51-52页 |
4.2.2 平台信誉受到破坏 | 第52页 |
4.2.3 国家法律、经济遭受损失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P2P网络借贷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 第54-65页 |
5.1 用户层面 | 第54-55页 |
5.1.1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 第54-55页 |
5.1.2 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 | 第55页 |
5.1.3 掌握一定网络安全技术 | 第55页 |
5.2 行业层面 | 第55-62页 |
5.2.1 强化行业自律以保障信息安全 | 第56-57页 |
5.2.2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相关技术的研发 | 第57-62页 |
5.3 政府层面 | 第62-64页 |
5.3.1 完善我国P2P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 第62-63页 |
5.3.2 增加投入硬软件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的资金 | 第63-64页 |
5.3.3 提升P2P网贷信息使用的透明度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展望与不足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6.3 不足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