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和评价 | 第12-18页 |
1.2.1 国外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1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1 跨专业 | 第22-23页 |
2.1.2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 | 第23页 |
2.2 专业适应性 | 第23-24页 |
2.2.1 适应性 | 第23页 |
2.2.2 专业适应性 | 第23-24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3.1 学习迁移的整合理论 | 第24-25页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页 |
2.3.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的调查说明 | 第27-38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27-28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3.1.3 调查方法和步骤 | 第27-28页 |
3.2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测评 | 第28-30页 |
3.2.1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3.2.2 问卷内容编制 | 第28-29页 |
3.2.3 试测 | 第29-30页 |
3.2.4 问卷确定 | 第30页 |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0-38页 |
3.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0-31页 |
3.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31-38页 |
第四章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调查状况 | 第38-46页 |
4.1 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的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页 |
4.2 跨专业与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各维度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4.3 年级差异对跨专业与非跨专业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4 专业类型差异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4.4.1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4.4.2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类型差异性 | 第43页 |
4.4.3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的跨度范围差异性 | 第43-44页 |
4.5 结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6-53页 |
5.1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的主要问题 | 第46-48页 |
5.1.1 专业承诺偏低 | 第46页 |
5.1.2 专业自我效能感低 | 第46-47页 |
5.1.3 专业学习动力不足 | 第47页 |
5.1.4 研究能力较低 | 第47-48页 |
5.2 造成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8-53页 |
5.2.1 学生自我定位与专业不匹配 | 第48页 |
5.2.2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第48-49页 |
5.2.3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薄弱 | 第49-50页 |
5.2.4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 第50页 |
5.2.5 教师授课低效 | 第50-51页 |
5.2.6 导师指导缺位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提高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的策略 | 第53-62页 |
6.1 重新自我定位,激发学习兴趣 | 第53-54页 |
6.2 端正学习态度 | 第54页 |
6.3 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 | 第54-56页 |
6.4 重视科研方法课程,发挥选修课作用 | 第56-58页 |
6.5 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保证课程质量 | 第58-59页 |
6.6 推行研究生双导师制,完善导师考核评价制度 | 第59-62页 |
结论与思考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