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0页 |
1.1.1 冠状动脉与冠心病 | 第16-17页 |
1.1.2 冠状动脉搭桥术 | 第17-19页 |
1.1.3 血流动力学手术规划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2.1 冠脉搭桥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第21-22页 |
1.2.2 血流动力学手术规划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1.2.3 血流动力学仿真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22-27页 |
1.3 本文研究工作 | 第27-2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0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第2章 冠脉搭桥手术规划的血流动力学模型 | 第32-48页 |
2.1 冠脉集中参数模型 | 第32-41页 |
2.1.1 数学原理与基本假设 | 第32-36页 |
2.1.2 心室的集中参数模型 | 第36-37页 |
2.1.3 冠脉远端负载的集中参数模型 | 第37-38页 |
2.1.4 冠脉标准16段集中参数模型 | 第38-41页 |
2.2 冠脉 0D/3D耦合几何多尺度模型 | 第41-47页 |
2.2.1 0D/3D耦合算法 | 第42-44页 |
2.2.2 交界面处的常见问题 | 第44-46页 |
2.2.3 基于ANSYS-CFX的 0D/3D耦合计算的实现 | 第46-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静脉桥的血流动力学 | 第48-68页 |
3.1 不同手术方式的血流动力学优化 | 第48-59页 |
3.1.1 几何多尺度模型的构建与仿真 | 第49-51页 |
3.1.2 仿真结果 | 第51-59页 |
3.1.3 不同手术方式的长期有效性 | 第59页 |
3.2 预防性序贯桥的必要性 | 第59-67页 |
3.2.1 几何多尺度模型的构建与仿真 | 第60-62页 |
3.2.2 仿真结果 | 第62-66页 |
3.2.3 预防性搭桥的必要性 | 第66-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乳内动脉搭桥的血流动力学 | 第68-78页 |
4.1 几何多尺度模型的构建与计算 | 第69-71页 |
4.2 仿真结果 | 第71-75页 |
4.2.1 桥流量 | 第71-72页 |
4.2.2 冠脉流量 | 第72-73页 |
4.2.3 壁面切应力 | 第73-74页 |
4.2.4 振荡剪切系数 | 第74-75页 |
4.3 乳内动脉桥线性征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 第75-76页 |
4.3.1 桥血管回流 | 第75页 |
4.3.2 竞争流 | 第75页 |
4.3.3 低壁面切应力与高振荡剪切系数 | 第75页 |
4.3.4 乳内动脉桥与大隐静脉桥的血流动力学差异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冠脉搭桥手术规划软件 | 第78-94页 |
5.1 软件架构 | 第78-81页 |
5.1.1 用户界面层 | 第79页 |
5.1.2 业务逻辑层 | 第79-80页 |
5.1.3 数据访问层 | 第80-81页 |
5.2 业务流程与用户界面 | 第81-88页 |
5.2.1 患者信息及病变情况的录入 | 第81-84页 |
5.2.2 手术方式的设计 | 第84-87页 |
5.2.3 仿真结果的展示和比较 | 第87-88页 |
5.3 业务逻辑 | 第88-92页 |
5.3.1 集参模型的构建 | 第88-90页 |
5.3.2 搭桥吻合口位置的自动提示 | 第90页 |
5.3.3 狭窄率对冠脉流阻的影响 | 第90-91页 |
5.3.4 集参模型的多线程求解 | 第91页 |
5.3.5 血流动力学变量的求解 | 第91-92页 |
5.4 数据库结构 | 第92-93页 |
5.4.1 患者信息 | 第92页 |
5.4.2 手术方式 | 第92-93页 |
5.4.3 集参模型计算数据表 | 第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