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

基于四肢血压脉搏波无创检测的心脏血管系统评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8-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7页
        1.3.1 脉搏波理论与心血管系统检测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2 四肢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3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无创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3.4 心血管功能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27-28页
        1.4.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2 研究目标第28页
    1.5 关键问题第28-29页
    1.6 论文结构第29页
    1.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2章 技术路线与方法第30-40页
    2.1 技术路线第30-33页
    2.2 研究方法第33-39页
        2.2.1 理论研究第33-34页
        2.2.2 文献资料法第34页
        2.2.3 临床试验研究法第34-39页
        2.2.4 数据处理第39页
    2.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基于四肢血压脉搏的心血管功能参数算法研究第40-62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理论基础第40-47页
        3.2.1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第41-42页
        3.2.2 非线性脉搏波理论第42-46页
        3.2.3 心血管功能参数的计算模型第46-47页
    3.3 基于四肢血压脉搏的心血管功能参数算法模型的构建第47-52页
        3.3.1 四肢血压脉搏波的波形处理第47-48页
        3.3.2 基于四肢血压脉搏波的血流量模型构建第48-52页
    3.4 基于四肢血压脉搏的心血管功能参数的计算第52-59页
        3.4.1 基于四肢血压脉搏的血流量的计算结果第53-56页
        3.4.2 基于四肢血压脉搏的心血管功能参数的计算结果第56-57页
        3.4.3 心血管功能参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检验第57-59页
    3.5 讨论第59-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基于流行病学的心血管功能参数与无创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第62-86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人群的一般特征第62-63页
    4.3 心血管功能参数在不同人群中的对比研究第63-70页
        4.3.1 心血管功能参数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对比研究第63-65页
        4.3.2 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心血管功能参数的对比研究第65-70页
    4.4 心血管功能参数的危险因素分析第70-73页
        4.4.1 心血管功能参数危险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第70页
        4.4.2 心血管功能参数危险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70-73页
    4.5 四肢血压与心血管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第73-78页
        4.5.1 四肢血压差异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第73页
        4.5.2 四肢血压与心血管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第73-76页
        4.5.3 四肢血压差异与心血管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第76-78页
    4.6 心踝血管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第78-82页
        4.6.1 心踝血管指数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78-80页
        4.6.2 心踝血管指数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80-82页
    4.7 讨论第82-84页
        4.7.1 心血管功能参数危险因素第82-83页
        4.7.2 心血管功能参数与四肢血压第83-84页
        4.7.3 心踝血管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第84页
    4.8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5章 基于无创检测指标的心血管健康评价体系研究第86-112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心血管评价体系方法的确立第86-91页
        5.2.1 权重设计方法第86-89页
        5.2.2 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第89-91页
    5.3 心血管评价功能评价指标的确立第91-92页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心血管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设计第92-95页
        5.4.1 心血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92-93页
        5.4.2 心血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第93-95页
    5.5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心血管功能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第95-103页
        5.5.1 心血管功能评价体系评价集的建立第95页
        5.5.2 心血管功能评价体系隶属函数的建立第95-100页
        5.5.3 心血管功能评价体系隶属度矩阵的建立第100-101页
        5.5.4 心血管功能评价体系一级指标评价矩阵计算第101-102页
        5.5.5 心血管功能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矩阵计算第102-103页
    5.6 心血管功能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第103-109页
        5.6.1 身体形态与功能的评价第104-105页
        5.6.2 四肢血压功能的评价第105-106页
        5.6.3 血压差异的评价第106-107页
        5.6.4 无创检测指标的评价第107-108页
        5.6.5 心血管健康的综合评价第108-109页
    5.7 讨论第109页
    5.8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1.结论第112-113页
    2.展望第113-116页
创新点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附录第128-132页
缩略词表第132-13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的新型图像后处理及3D打印技术对左心耳封堵术的指导价值
下一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规划的血流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