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光延迟的温度和应变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光纤延迟技术概述第12-15页
    1.2 光纤延迟温度和应变特性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1.3 光纤温度和应变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0-25页
        1.3.1 光纤传感技术概述第20-21页
        1.3.2 干涉型光纤传感技术第21-23页
        1.3.3 光栅型光纤传感技术第23-24页
        1.3.4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第24-25页
        1.3.5 传感技术间的分析和比较第25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第25-28页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1.4.2 本文研究的章节安排第26-28页
第二章 光纤延迟温度和应变特性的理论研究第28-40页
    2.1 光纤折射率温度特性的理论研究第28-34页
        2.1.1 介质折射率的温度特性分析第28-32页
        2.1.2 电偶极子理论模型第32-34页
    2.2 光纤折射率应变特性的理论研究第34-37页
        2.2.1 弹性力学应变张量基础第34-36页
        2.2.2 光纤折射率的轴向应变响应第36-37页
    2.3 光纤延迟温度和应变特性的理论研究第37-39页
        2.3.1 温度特性的理论研究第37页
        2.3.2 应变特性的理论研究第37-38页
        2.3.3 温度和应变共同作用下光纤延迟的特性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光纤延迟温度和应变特性的实验研究第40-56页
    3.1 高精度光纤折射率测量系统第40-42页
    3.2 光纤折射率热光系数和弹光系数的实验测量第42-47页
        3.2.1 热光系数的实验测量第42-44页
        3.2.2 弹光系数的实验测量第44-47页
    3.3 高精度光纤延迟测量方法第47-50页
    3.4 光纤延迟温度和应变特性的实验测量第50-55页
        3.4.1 高精度光纤延迟测量系统第50-51页
        3.4.2 温度特性的测量实验第51-52页
        3.4.3 应变特性的测量实验第52-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基于光纤延迟的温度传感技术第56-85页
    4.1 基于光纤延迟的温度传感原理第56-57页
    4.2 双波长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第57-60页
        4.2.1 基本结构第57-59页
        4.2.2 温度传感性能研究第59-60页
    4.3 可级联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第60-64页
        4.3.1 基本结构第60-62页
        4.3.2 温度传感性能研究第62-64页
    4.4 光纤延迟测量模块研究第64-69页
        4.4.1 延迟差测量模块第64-66页
        4.4.2 微波频率源第66-69页
    4.5 准分布式传感应用研究第69-76页
        4.5.1 准分布式传感基础第69-70页
        4.5.2 准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性能分析第70-72页
        4.5.3 可级联多点式传感的性能分析第72-74页
        4.5.4 结果分析第74-76页
    4.6 高精度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研究第76-83页
        4.6.1 准分布式传感拓扑结构设计第76-77页
        4.6.2 传感探头的测试第77-80页
        4.6.3 传感探头的标定第80-81页
        4.6.4 实验结果分析第81-83页
    4.7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基于光纤延迟的应变传感技术第85-100页
    5.1 应用背景第85-87页
    5.2 高精度温度不敏感光纤应变传感研究第87-94页
        5.2.1 传感结构的设计和分析第87-88页
        5.2.2 应变参量的标定第88-91页
        5.2.3 实验结果分析第91-94页
    5.3 基于光脉冲自相关的光纤应变传感研究第94-99页
        5.3.1 传感原理的分析第94-97页
        5.3.2 测量精度的分析第97-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0-103页
    6.1 全文总结第100-101页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01-102页
    6.3 后续工作展望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柔性传感器与多层可延展柔性电路
下一篇: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