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传统建筑地域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21-23页 |
1.3.1 传统建筑保护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1.3.2 空间范围 | 第22-23页 |
1.3.3 时间范围 | 第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传统建筑保护更新的理论及实践 | 第25-30页 |
2.1 国外传统建筑保护更新的理论 | 第25-27页 |
2.1.1 有关保护的法规 | 第25页 |
2.1.2 主要理论观点 | 第25页 |
2.1.3 国外传统建筑保护更新的主要原则 | 第25-26页 |
2.1.4 国外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 第26-27页 |
2.2 国内传统建筑保护更新的理论及实践 | 第27-30页 |
2.2.1 国内传统建筑保护更新的理论及原则 | 第27页 |
2.2.2 国内传统建筑保护更新的方法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皖西传统建筑遗存现状分析 | 第30-61页 |
3.1 皖西传统建筑的文化及地理环境特征 | 第30-32页 |
3.1.1 皖西传统建筑地理环境特征 | 第30-31页 |
3.1.2 皖西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 第31-32页 |
3.2 皖西传统建筑聚落形态及空间特点 | 第32-49页 |
3.2.1 聚落风貌特色的初步认识 | 第32-33页 |
3.2.2 空间环境与意象研究 | 第33-36页 |
3.2.3 建筑布局与空间构成的特点 | 第36-42页 |
3.2.4 建筑构造与材料特征 | 第42-44页 |
3.2.5 细部构造与材料工艺 | 第44-46页 |
3.2.6 选建筑装饰特征 | 第46-49页 |
3.3 皖西传统建筑的类型及型制特征 | 第49-54页 |
3.3.1 民居建筑的构成 | 第49-50页 |
3.3.2 祠堂建筑的构成 | 第50-52页 |
3.3.3 寺庙、佛塔 | 第52-53页 |
3.3.4 红色建筑类型特征 | 第53-54页 |
3.4 皖西传统建筑现状调查 | 第54-61页 |
3.4.1 皖西传统建筑现状概况 | 第54-56页 |
3.4.2 实地调研 | 第56-58页 |
3.4.3 调研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3.4.4 皖西传统建筑保护策略与措施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文物建筑保护策略研究 | 第61-87页 |
4.1 霍山文庙的保护策略研究 | 第61-75页 |
4.1.1 霍山文庙概况及沿革 | 第61-62页 |
4.1.2 文庙-藏经阁建筑现状 | 第62-66页 |
4.1.3 霍山文庙-藏经阁保护与发展措施 | 第66-75页 |
4.2 舒城县褚氏宗祠的修缮和保护 | 第75-87页 |
4.2.1 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75-76页 |
4.2.2 褚氏宗祠概况 | 第76-80页 |
4.2.3 舒城县褚氏宗保护与发展探索 | 第80-87页 |
第五章 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保护策略研究 | 第87-100页 |
5.1 金寨汤家汇镇整体保护规划 | 第87-95页 |
5.1.1 汤家汇镇概况及沿革 | 第87-90页 |
5.1.2 古镇保护规划总体框架 | 第90-91页 |
5.1.3 古镇分区保护与发展措施 | 第91-95页 |
5.2 金寨汤家汇镇红军街整体改造规划 | 第95-100页 |
5.2.1 红军街周边现状及保护与发展探索 | 第95-96页 |
5.2.2 红军街保护与发展探索 | 第96-99页 |
5.2.3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5-106页 |
附录清单 | 第106-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