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红曲黄色素的概况 | 第15-25页 |
1.1.1 红曲黄色素的结构与种类 | 第15-19页 |
1.1.2 红曲黄色素的特性与功能 | 第19-21页 |
1.1.2.1 红曲黄色素特性 | 第19-20页 |
1.1.2.2 红曲黄色素的生物活性功能 | 第20-21页 |
1.1.3 红曲黄色素生产与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1.3.1 生物法发酵产红曲黄色素 | 第21-23页 |
1.1.3.2 化学合成法产红曲黄色素 | 第23页 |
1.1.4 红曲黄色素的分离纯化 | 第23-25页 |
1.1.4.1 溶剂萃取法 | 第24页 |
1.1.4.2 柱层析法 | 第24-25页 |
1.1.4.3 薄层层析法 | 第25页 |
1.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5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8页 |
1.2.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高产水溶性黄色素的红曲菌株筛选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2.2.1 菌体来源 | 第28页 |
2.2.2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9-31页 |
2.2.3.1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2.2.3.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3 方法 | 第31-33页 |
2.3.1 菌株诱变 | 第31页 |
2.3.1.1 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31页 |
2.3.1.2 紫外诱变 | 第31页 |
2.3.1.3 平板分离筛选 | 第31页 |
2.3.2 红曲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31页 |
2.3.3 水溶性黄色素高产红曲菌株的培养检验 | 第31-33页 |
2.3.3.1 发酵培养 | 第31-32页 |
2.3.3.2 红曲色素色价的测定 | 第32页 |
2.3.3.3 菌丝干重测定 | 第32页 |
2.3.3.4 还原糖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3.5 桔霉素的检测 | 第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4.1 菌株诱变 | 第33页 |
2.4.2 红曲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33-36页 |
2.4.3 发酵生理学筛选 | 第36-39页 |
2.4.3.1 菌株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2.4.3.2 突变菌株代谢产色素情况 | 第37-38页 |
2.4.3.3 突变菌株代谢产桔霉素情况 | 第38-39页 |
2.5 讨论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发酵的碳氮源调控代谢 | 第41-56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3.2.1 菌体来源 | 第41页 |
3.2.2 培养基 | 第41-42页 |
3.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3.2.3.1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3.2.3.2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3 方法 | 第43-45页 |
3.3.1 菌株培养 | 第43页 |
3.3.2 碳氮源优化 | 第43-44页 |
3.3.2.1 碳源类型 | 第43-44页 |
3.3.2.2 氮源类型 | 第44页 |
3.3.3 碳源浓度优化 | 第44页 |
3.3.4 补料分批发酵 | 第44页 |
3.3.5 检测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3.5.1 红曲色素色价的测定 | 第44页 |
3.3.5.2 菌丝干重测定 | 第44页 |
3.3.5.3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 | 第44页 |
3.3.5.4 氧还原电势(ORP)测定 | 第44-45页 |
3.3.5.5 薄层色谱(TLC)分析 | 第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3.4.1 碳氮源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1.1 碳源类型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1.2 氮源类型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 第47页 |
3.4.2 碳源浓度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 第47-50页 |
3.4.3 补料方式对高碳源分批发酵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 第50-53页 |
3.5 讨论 | 第53-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树脂吸附分离动力学 | 第56-68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4.2.2 主要设备 | 第56-57页 |
4.3 方法 | 第57-60页 |
4.3.1 树脂预处理 | 第57页 |
4.3.2 静态吸附解吸试验 | 第57-58页 |
4.3.2.1 吸附介质筛选 | 第57页 |
4.3.2.2 吸附影响因素实验 | 第57-58页 |
4.3.2.3 解吸影响因素实验 | 第58页 |
4.3.3 等温吸附实验与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8-59页 |
4.3.3.1 等温吸附实验 | 第58页 |
4.3.3.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8-59页 |
4.3.4 动态解吸实验 | 第59-60页 |
4.3.5 分析方法 | 第60页 |
4.3.5.1 盐度的测定 | 第60页 |
4.3.5.2 残糖浓度测定 | 第60页 |
4.3.5.3 色素浓度的测定 | 第60页 |
4.4 结果 | 第60-66页 |
4.4.1 水溶性黄色素吸附介质的筛选 | 第60-61页 |
4.4.2 非极性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61页 |
4.4.2.1 料液比对静态吸附的影响 | 第61页 |
4.4.2.2 温度对静态吸附的影响 | 第61页 |
4.4.3 吸附性能等温线 | 第61-62页 |
4.4.4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62-64页 |
4.4.5 解吸分离性能 | 第64-66页 |
4.4.5.1 静态解吸 | 第64-65页 |
4.4.5.2 动态解吸 | 第65-66页 |
4.5 讨论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荧光组分纯化与性能分析 | 第68-86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68-70页 |
5.2.1 主要试剂材料 | 第68-69页 |
5.2.2 主要设备 | 第69-70页 |
5.3 方法 | 第70-76页 |
5.3.1 硅胶柱层析分离 | 第70-71页 |
5.3.2 薄层层析组分分离 | 第71页 |
5.3.3 制备HPLC组分纯化 | 第71页 |
5.3.4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特性测定 | 第71-76页 |
5.3.4.1 pH稳定性 | 第72页 |
5.3.4.2 热稳定性 | 第72页 |
5.3.4.3 光稳定性 | 第72-73页 |
5.3.4.4 水溶性黄色素的应用稳定性测试 | 第73页 |
5.3.4.5 抗氧化性分析 | 第73-74页 |
5.3.4.6 降血糖活性分析 | 第74-76页 |
5.4 结果 | 第76-84页 |
5.4.1 硅胶柱层析分离水溶性红曲色素 | 第76页 |
5.4.2 浓缩荧光色素的薄层层析分离 | 第76-77页 |
5.4.3 荧光黄色素的制备HPLC组分纯化 | 第77-79页 |
5.4.4 纯化色素组分的性能 | 第79-84页 |
5.4.4.1 pH稳定性 | 第79-80页 |
5.4.4.2 热稳定性研究 | 第80-81页 |
5.4.4.3 光稳定性 | 第81-82页 |
5.4.4.4 色素C的应用稳定性 | 第82页 |
5.4.4.5 抗氧化性 | 第82-83页 |
5.4.4.6 降血糖作用研究 | 第83-84页 |
5.5 讨论 | 第84-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二、创新点 | 第87页 |
三、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