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目前可见光和红外图像融合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目前国内外可见光和红外视频图像融合系统进展 | 第10-11页 |
1.3 论文的内容概要 | 第11-13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图像预处理技术及目标提取 | 第13-34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颜色空间介绍 | 第13-15页 |
2.3 图像增强 | 第15-24页 |
2.3.1 线性对比度展宽 | 第15页 |
2.3.2 直方图均衡化方法 | 第15-17页 |
2.3.3 Retinex 算法 | 第17-19页 |
2.3.4 基于 S 曲线修正 Retinex 算法的夜视彩色图像亮度增强方法 | 第19-22页 |
2.3.4.1 基于 S 曲线修正的 Retinex 算法 | 第20-21页 |
2.3.4.2 选择性非线性灰度值映射 | 第21-22页 |
2.3.4.3 两种增强方法加权 | 第22页 |
2.3.5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2.4 目标检测 | 第24-33页 |
2.4.1 背景差分法 | 第24-25页 |
2.4.2 帧间差分法 | 第25-26页 |
2.4.3 图像分割 | 第26-31页 |
2.4.3.1 阈值分割 | 第26-27页 |
2.4.3.2 OTSU 算法 | 第27-28页 |
2.4.3.3 轮廓分割 | 第28-30页 |
2.4.3.4 SUSAN 算法 | 第30-31页 |
2.4.4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 第34-48页 |
3.1 图像融合体系理论 | 第34-35页 |
3.1.1 引言 | 第34页 |
3.1.2 图像融合概述 | 第34页 |
3.1.3 图像融合的质量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3.2 基于亮度对比度传递技术的彩色图像融合方法 | 第35-39页 |
3.2.1 引言 | 第35页 |
3.2.2 标准融合法 | 第35-37页 |
3.2.2.1 红外图像重映射 | 第36-37页 |
3.2.3 快速融合法 | 第37-38页 |
3.2.4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 基于彩色传递的融合方法 | 第39-44页 |
3.3.1 引言 | 第39-40页 |
3.3.2 基于 Reinhard 颜色传递技术的彩色融合方法 | 第40-41页 |
3.3.3 基于 YUV 空间的颜色传递的融合方法 | 第41页 |
3.3.4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3.5 基于 YUV 空间的颜色传递的融合方法的改进 | 第42-44页 |
3.3.5.1 改进算法的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4 基于红外运动目标检测的彩色融合方法 | 第44-47页 |
3.4.1 引言 | 第44-45页 |
3.4.2 基本融合方法 | 第45-46页 |
3.4.3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可见光与红外视频图像融合系统实现 | 第48-75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TMS32DM642 视频端口功能模块简介 | 第48-59页 |
4.2.1 视频端口 FIFO | 第49-51页 |
4.2.2 视频端口寄存器 | 第51-55页 |
4.2.3 DMA 事件 | 第55页 |
4.2.4 视频捕获和显示模式 | 第55-59页 |
4.2.4.1 视频捕获模式 | 第55-58页 |
4.2.4.2 视频显示模式 | 第58-59页 |
4.3 图像融合系统实现 | 第59-72页 |
4.3.1 视频捕获程序 | 第60-66页 |
4.3.1.1 定义场的相关信息 | 第60-61页 |
4.3.1.2 视频端口捕获配置函数设计 | 第61-65页 |
4.3.1.3 视频捕获函数设计 | 第65-66页 |
4.3.2 视频显示程序 | 第66-71页 |
4.3.2.1 定义视频显示参数 | 第66-68页 |
4.3.2.2 视频端口显示配置函数设计 | 第68-70页 |
4.3.2.3 视频显示函数设计 | 第70-71页 |
4.3.3 主程序 | 第71-72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5-77页 |
5.1 总结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