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复合保温外墙板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 建筑节能的含义 | 第17-19页 |
1.2.1 建筑节能的概念 | 第17页 |
1.2.2 民用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2.3 围护结构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 第18页 |
1.2.4 围护结构墙体的保温形式 | 第18-19页 |
1.3 自保温墙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4 预制复合保温外墙板构造 | 第20-21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自保温墙体传热系数检测试验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标准 | 第23-24页 |
2.3 试验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1 墙体传热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2 墙体热工性能的检测方法 | 第25页 |
2.4 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原理 | 第25-28页 |
2.4.1 防护热箱法 | 第25-27页 |
2.4.2 标定热箱法 | 第27-28页 |
2.5 实验装置 | 第28-30页 |
2.6 实验过程 | 第30-32页 |
2.6.1 实验依据 | 第30页 |
2.6.2 实验对象 | 第30-32页 |
2.6.3 实验条件 | 第32页 |
2.6.4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2.7 实验结果及计算 | 第32-37页 |
2.7.1 混凝土复合保温砖 | 第32-33页 |
2.7.2 烧结保温砖 | 第33-34页 |
2.7.3 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 | 第34页 |
2.7.4 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 | 第34-35页 |
2.7.5 预制复合保温外墙板 | 第35-36页 |
2.7.6 传热系数K的计算 | 第36-37页 |
2.7.7 不确定度分析 | 第3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预制复合保温外墙板的传热模拟 | 第39-4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建筑墙体传热的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3.2.1 传热形式分析 | 第39-40页 |
3.2.2 传热过程分析 | 第40页 |
3.3 ANSYS有限元热分析原理 | 第40-42页 |
3.3.1 ANSYS在热分析领域的应用 | 第40-41页 |
3.3.2 热分析基本理论 | 第41-42页 |
3.4 有限元分析 | 第42-45页 |
3.4.1 基本假设 | 第42页 |
3.4.2 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3.4.3 材料参数设置 | 第43页 |
3.4.4 施加荷载及约束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3.4.5 数值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3.4.6 对比分析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自保温墙体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围护结构热稳定性的基本理论 | 第47-52页 |
4.2.1 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 | 第47-49页 |
4.2.2 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计算 | 第49-50页 |
4.2.3 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计算 | 第50-52页 |
4.3 夏季自保温墙体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4.3.1 不同材料自保温墙体的构造 | 第52页 |
4.3.2 合肥地区室外热环境计算参数 | 第52-53页 |
4.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4.4 冬季预制复合保温外墙板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 第54-58页 |
4.4.1 理论计算 | 第54-56页 |
4.4.2 有限元软件模拟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预制复合保温外墙板的静力分析 | 第59-67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Workbench的应用 | 第59-60页 |
5.3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60页 |
5.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0-65页 |
5.4.1 模拟墙体简述 | 第60-61页 |
5.4.2 建立三维模型 | 第61-62页 |
5.4.3 网格划分 | 第62-63页 |
5.4.4 施加荷载及约束边界条件 | 第63-65页 |
5.5 两种有限元模型结果比较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