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上海砖木结构历史建筑安全与修缮加固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 砖木结构历史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5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砖木结构历建筑修缮保护原则与检测方法 | 第22-30页 |
2.1 修缮保护原则 | 第22-24页 |
2.1.1 修缮保护总原则 | 第22页 |
2.1.2 保护修缮具体实施原则 | 第22-24页 |
2.2 修缮保护的评估程序与范围 | 第24-25页 |
2.2.1 修缮保护的评估程序 | 第24页 |
2.2.2 修缮保护的评估范围 | 第24-25页 |
2.3 检测技术与方法 | 第25-29页 |
2.3.1 砖砌体检测 | 第25-26页 |
2.3.2 砂浆的检测 | 第26-27页 |
2.3.3 木结构的检测 | 第27-28页 |
2.3.4 建筑物变形检测 | 第28-29页 |
2.3.5 地基承载力检测 | 第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上海砖木结构历史建筑的安全评定与修缮加固方法 | 第30-51页 |
3.1 砖木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 | 第30-37页 |
3.1.1 结构安全性评定的流程和原则 | 第30-31页 |
3.1.2 地基和基础安全性评定 | 第31-32页 |
3.1.3 上部结构安全性评定 | 第32-34页 |
3.1.4 结构整体安全性评定 | 第34-35页 |
3.1.5 重点保护部位完损等级的评定 | 第35-37页 |
3.1.6 建筑抗震性能评定 | 第37页 |
3.2 加固修缮方法 | 第37-50页 |
3.2.1 砌体单元修缮加固 | 第37-40页 |
3.2.2 木构件修缮加固 | 第40-47页 |
3.2.3 地基基础修缮加固 | 第47-50页 |
3.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砖木结构历史建筑力学性能与有限元分析 | 第51-64页 |
4.1 砖砌体的力学性能 | 第51-54页 |
4.2 木材的力学性能 | 第54-58页 |
4.3 有限元分析基础 | 第58-59页 |
4.3.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第58页 |
4.3.2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58-59页 |
4.4 砖木结构建筑木构架的有限元数值计算 | 第59-63页 |
4.4.1 斗拱、榫卯和柱底位置半刚性节点的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4.4.2 空间梁柱单元的计算模型 | 第61-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上海沈义生故居检测评估与修缮加固 | 第64-8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4-65页 |
5.1.1 建造历史背景和历史沿革 | 第64页 |
5.1.2 修缮改建情况 | 第64-65页 |
5.2 结构检测评估 | 第65-76页 |
5.2.1 建筑布局及其特色 | 第65-69页 |
5.2.2 结构体系与构造特点 | 第69-71页 |
5.2.3 现场检查情况 | 第71-72页 |
5.2.4 建筑与结构情况调查测绘 | 第72页 |
5.2.5 损坏情况检查及原因分析 | 第72-73页 |
5.2.6 结构材料检测 | 第73-76页 |
5.3 结构验算 | 第76-81页 |
5.4 房屋抗震措施核查 | 第81-82页 |
5.5 检测评估结论 | 第82-83页 |
5.6 相应的加固措施与建议 | 第83-84页 |
5.7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以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