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试验研究 | 第14-16页 |
1.2.2 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3 结构性态指标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结构超强、强度折减系数及倒塌储备能力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5.1 结构的超强 | 第20-22页 |
1.5.2 结构强度折减系数 | 第22-24页 |
1.5.3 结构的倒塌储备能力 | 第24-25页 |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6.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5-26页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倒塌准则 | 第28-37页 |
2.1 已有的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试验 | 第28-29页 |
2.2 开裂、显著屈服、峰值时层间侧移比的统计分析 | 第29-31页 |
2.2.1 首次开裂时的层间侧移比 | 第29页 |
2.2.2 显著屈服时的层间侧移比 | 第29-31页 |
2.2.3 峰值时的层间侧移比 | 第31页 |
2.3 倒塌时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1-36页 |
2.3.1 最大层间侧移比 | 第32-33页 |
2.3.2 最大层间位移延性比 | 第33页 |
2.3.3 层间累积侧移比 | 第33-34页 |
2.3.4 层间累积位移延性比 | 第34-35页 |
2.3.5 层间累积能量耗散系数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性态指标 | 第37-44页 |
3.1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37-39页 |
3.1.1 地震水平 | 第37-38页 |
3.1.2 性态水平 | 第38页 |
3.1.3 性态目标 | 第38-39页 |
3.2 损伤模型 | 第39-40页 |
3.2.1 结构性态水平与损伤指数的关系 | 第39页 |
3.2.2 损伤模型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 PSRCW结构性态指标的确定方法 | 第40-43页 |
3.3.1 PSRCW结构性态指标的计算步骤 | 第40-41页 |
3.3.2 PSRCW结构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层间侧移比 | 第41-43页 |
3.3.3 PSRCW结构的性态指标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44-59页 |
4.1 OpenSees有限元程序 | 第44-50页 |
4.1.1 OpenSees & Navigator简介 | 第44页 |
4.1.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44-49页 |
4.1.3 纤维模型 | 第49页 |
4.1.4 单元类型 | 第49-50页 |
4.2 半刚接钢框架的有限元验证 | 第50-52页 |
4.2.1 S3-A四角钢节点钢框架的试验概况 | 第50-51页 |
4.2.2 S3-A四角钢节点钢框架的材料参数及有限元模型 | 第51-52页 |
4.2.3 S3-A四角钢节点钢框架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页 |
4.3 PSRCW结构的有限元验证 | 第52-58页 |
4.3.1 PSRCW结构的组合斜压板带模型 | 第53页 |
4.3.2 PSRCW-1 试件的有限元模型 | 第53-57页 |
4.3.3 PSRCW-1 试件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半刚接钢框内填RC墙结构的算例设计 | 第59-67页 |
5.1 基本算例设计 | 第59-65页 |
5.1.1 设计概况 | 第59-60页 |
5.1.2 荷载计算 | 第60-62页 |
5.1.3 水平地震作用 | 第62-65页 |
5.2 PSRCW结构算例扩展及有限元模型 | 第65-66页 |
5.2.1 材料力学性能及结构几何尺寸的随机性 | 第65-66页 |
5.2.2 PSRCW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7-78页 |
6.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67-70页 |
6.1.1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概率分布函数 | 第67-68页 |
6.1.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8页 |
6.1.3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68-70页 |
6.2 PSRCW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0-77页 |
6.2.1 PSRCW结构的需求概率分析 | 第70-71页 |
6.2.2 PSRCW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1-75页 |
6.2.3 层数对PSRCW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6.2.4 设防烈度对PSRCW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R_?、R及CMR | 第78-111页 |
7.1 PSRCW结构R_?、R_μ 及R的确定方法 | 第78-80页 |
7.2 PSRCW结构的能力曲线 | 第80-83页 |
7.2.1 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80页 |
7.2.2 水平力分布模式 | 第80-81页 |
7.2.3 PSRCW结构的能力曲线 | 第81-83页 |
7.3 PSRCW结构R_? 的确定 | 第83-89页 |
7.3.1 PSRCW结构的R?值 | 第83-87页 |
7.3.2 层数对PSRCW超强的影响 | 第87-88页 |
7.3.3 设防烈度对PSRCW超强的影响 | 第88-89页 |
7.4 PSRCW结构Rμ 的确定 | 第89-98页 |
7.4.1 PSRCW结构Rμ的值 | 第89-96页 |
7.4.2 层数对PSRCW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96-97页 |
7.4.3 设防烈度对PSRCW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97-98页 |
7.5 PSRCW结构R的确定 | 第98-107页 |
7.5.1 PSRCW结构R的值 | 第98-105页 |
7.5.2 层数对PSRCW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7.5.3 设防烈度对PSRCW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7.6 PSRCW结构CMR的确定 | 第107-110页 |
7.6.1 CMR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 第107-108页 |
7.6.2 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的PSRCW结构的CMR | 第108-110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8.2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