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农业益生菌简介 | 第12-15页 |
1.1.1 益生菌 | 第12页 |
1.1.2 农业益生菌 | 第12-15页 |
1.2 固体发酵原理与工艺简介 | 第15-16页 |
1.3 微生态的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2页 |
第2章 土壤益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22-40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材料及设备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菌种及原材料 | 第22页 |
2.2.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4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土壤中细菌及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4页 |
2.3.2 植物病害菌的活化及观察 | 第24页 |
2.3.3 生防菌株的筛选 | 第24-25页 |
2.3.4 菌株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5页 |
2.3.5 生防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7页 |
2.4.1 土壤中细菌及真菌的分离 | 第26-27页 |
2.4.2 植物病害菌的活化与镜检观察 | 第27-28页 |
2.4.3 生防菌株的筛选与形态观察 | 第28-33页 |
2.4.4 生防菌株的鉴定 | 第33-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3章 土壤益生菌的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 第40-64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材料及设备 | 第40-41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40页 |
3.2.2 培养基 | 第40-41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3.2.4 实验设备 | 第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3.3.1 种子液的培养 | 第41-42页 |
3.3.2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 第42页 |
3.3.3 发酵条件及配方的单因素优化 | 第42-43页 |
3.3.4 固体发酵条件正交试验 | 第43页 |
3.3.5 固体发酵中试放大及其条件优化 | 第43页 |
3.3.6 发酵水平及参数检测 | 第43-44页 |
3.3.7 生长曲线绘制 | 第44页 |
3.3.8 混合发酵的工艺筛选及优化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5-62页 |
3.4.1 枯草芽孢杆菌LWJ-4 固体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45-52页 |
3.4.2 地衣芽孢杆菌ZZY-7 固体发酵 | 第52页 |
3.4.3 哈茨木霉YNX-18 固体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52-59页 |
3.4.4 混合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59-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土壤益生菌对土壤微生态的作用分析 | 第64-80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材料及设备 | 第64-65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4.2.3 培养基 | 第6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5-69页 |
4.3.1 试验田选取及施肥方法 | 第65-66页 |
4.3.2 土壤样本的采集 | 第66页 |
4.3.3 土壤总基因组的提取 | 第66-67页 |
4.3.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实验 | 第67-68页 |
4.3.5 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68-6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4.4.1 土壤总基因组的提取 | 第69-70页 |
4.4.2 细菌 16S rDNA V3区和真菌ITS区部分SSU rDNA的扩增 | 第70-71页 |
4.4.3 莱阳花生试验田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分析 | 第71-75页 |
4.4.4 潍坊大姜试验田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分析 | 第75-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