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张唐铁路转体桥施工技术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8-31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转体施工方法及其监控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9-29页
        1.2.1 转体施工方法及其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9-26页
        1.2.2 桥梁监控技术方法及其国内外发展概况第26-29页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第29-31页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9页
        1.3.2 研究的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施工监控理论第31-39页
    2.1 施工监测与控制的主要目的第31页
    2.2 施工监测与控制的主要理论第31-33页
    2.3 施工监测与控制的主要方法第33-34页
        2.3.1 预测控制法第33页
        2.3.2 事后调整控制法第33页
        2.3.3 自适应控制法第33-34页
        2.3.4 综合控制法第34页
    2.4 施工监测与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4-36页
        2.4.1 结构参数第34-35页
        2.4.2 温度变化第35页
        2.4.3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第35-36页
        2.4.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第36页
        2.4.5 施工监控测量和管理第36页
    2.5 施工监测与控制的主要内容第36-38页
        2.5.1 线形监控第36-38页
        2.5.2 立模标高第38页
        2.5.3 应力监控第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张唐铁路特大桥转体施工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9-60页
    3.1 工程概况第39-40页
        3.1.1 工程简介第39-40页
    3.2 MIDAS/Civil静力模型建立第40-48页
        3.2.1 MIDAS/Civil软件介绍第40-41页
        3.2.2 建立有限元模型中结构单元以及材料的选择第41-43页
        3.2.3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43-48页
    3.3 ANSYS模型建立第48-52页
        3.3.1 转动体系简介第48页
        3.3.2 ANSYS分析模型第48-49页
        3.3.3 粘结相互作用第49页
        3.3.4 单元网格划分第49-52页
    3.4 计算结果分析第52-59页
        3.4.1 转体前最大悬臂阶段结构状态分析第52-58页
        3.4.2 转动体系有限元分析结果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线形、应力监控结果分析第60-72页
    4.1 线形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第60-65页
        4.1.1 设置立模标高第60-61页
        4.1.2 线形控制的具体方案研究第61-62页
        4.1.3 线形监测结果及分析第62-65页
    4.2 应力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第65-71页
        4.2.1 转体T构应力控制的原理第65页
        4.2.2 应力控制的具体方案研究第65-67页
        4.2.3 应力监测结果及分析第67-71页
    4.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T构转体称重试验第72-81页
    5.1 目的和意义第72页
    5.2 实验原理第72-75页
        5.2.1 测试方法第72页
        5.2.2 静摩擦力矩(M_Z)、转动体不平衡力矩(M_G)的计算第72-75页
        5.2.3 球铰静摩擦系数和转动体偏心距计算第75页
    5.3 试验实施及配重结果第75-80页
        5.3.1 试验实施第75-77页
        5.3.2 实验结果及配重第77-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页
    6.2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应用研究及系统研发
下一篇:基于逆问题方法的驾驶操作行为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