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朝鲜族传统民居特色分析 | 第20-40页 |
2.1 朝鲜族的迁徙历史及分布 | 第20-22页 |
2.1.1 迁徙历史 | 第20-21页 |
2.1.2 分布特点 | 第21-22页 |
2.2 朝鲜族传统民居外部形态特点 | 第22-28页 |
2.2.1 屋顶 | 第22-24页 |
2.2.2 外墙 | 第24页 |
2.2.3 门窗 | 第24-25页 |
2.2.4 凹廊 | 第25-27页 |
2.2.5 烟囱 | 第27-28页 |
2.3 朝鲜族传统民居平面及空间特点 | 第28-38页 |
2.3.1 总体布局 | 第28页 |
2.3.2 平面形态 | 第28-33页 |
2.3.3 居住空间 | 第33-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农村转型发展对朝鲜族传统民居产生的影响 | 第40-58页 |
3.1 我国农村发展历程 | 第40-42页 |
3.1.1 以生产力为重心的农村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 | 第40页 |
3.1.2 以经济为中心的农村发展阶段(1979年-1993年) | 第40-41页 |
3.1.3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农村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 | 第41-42页 |
3.2 农村转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42-48页 |
3.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政策及意义 | 第42-44页 |
3.2.2 社会主义新农村民居的发展 | 第44-45页 |
3.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朝鲜族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3.3 农村转型时期朝鲜族传统民居的演变 | 第48-56页 |
3.3.1 总体布局及平面类型演变 | 第48-53页 |
3.3.2 建筑立面形态演变 | 第53-54页 |
3.3.3 构造方式及材料演变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朝鲜族民居低技术的应用与长效性发展 | 第58-89页 |
4.1 住宅长效性的相关理论 | 第58-62页 |
4.2 朝鲜族民居长效性的原则 | 第62-70页 |
4.2.1 居住文化的民族传统性原则 | 第62-65页 |
4.2.2 建筑空间的地域适应性原则 | 第65-66页 |
4.2.3 建筑寿命低技术可持续性原则 | 第66-70页 |
4.3 基于低技术理论的朝鲜族民居长效性研究 | 第70-87页 |
4.3.1 平面的可变性原则 | 第70-72页 |
4.3.2 平面形态的防寒效应 | 第72-76页 |
4.3.3 火炕的多重功效 | 第76-80页 |
4.3.4 门窗节能设计与文化的传承 | 第80-82页 |
4.3.5 构造方法的可持续性 | 第82-87页 |
4.3.6 其他材料使用的生态性 | 第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