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的结构、特征与演变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5-23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1 传统的城市特色消逝第15页
        1.1.2 当前城市空间识别性差第15-16页
        1.1.3 进行城市意象研究的重要性第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页
    1.3 相关概念第17-19页
        1.3.1 城市意象第17-18页
        1.3.2 城市意象的结构第18页
        1.3.3 城市意象的特征第18-19页
    1.4 研究范围第19-20页
        1.4.1 空间范围第19-20页
        1.4.2 时间范围第20页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20-23页
        1.5.1 研究内容第20页
        1.5.2 研究框架第20-23页
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第23-37页
    2.1 城市意象的研究状况第23-29页
        2.1.1 国外研究状况第23-24页
        2.1.2 国内研究状况第24-29页
    2.2 城市特色的研究状况第29-35页
        2.2.1 国外研究状况第29-30页
        2.2.2 国内研究状况第30-35页
    2.3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的研究状况第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历史时期重庆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研究第37-85页
    3.1 研究方法与资料整理第37-39页
        3.1.1 研究方法第37页
        3.1.2 资料整理第37-39页
    3.2 古代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的分析(先秦-1840 年)第39-55页
        3.2.1 古代城市意象的演变分析第39-50页
        3.2.2 古代城市意象的结构分析第50-52页
        3.2.3 古代城市意象的特征分析第52-55页
    3.3 近代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的分析(1840-1949 年)第55-77页
        3.3.1 近代城市意象的演变分析第55-72页
        3.3.2 近代城市意象的结构分析第72-74页
        3.3.3 近代城市意象的特征分析第74-77页
    3.4 现代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的分析(1949-2015 年)第77-83页
        3.4.1 重庆直辖前时期的演变及特征分析第77-81页
        3.4.2 重庆直辖时期的演变及特征分析第81-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4 当代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研究第85-127页
    4.1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第85-92页
        4.1.1 研究方法第85页
        4.1.2 问卷设计第85-92页
    4.2 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的问卷调查分析第92-118页
        4.2.1 城市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的确定第92-101页
        4.2.2 城市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的评价第101-113页
        4.2.3 城市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的分析第113-118页
    4.3 渝中半岛城市意象的结构与特征分析第118-125页
        4.3.1 城市意象的结构分析第118-119页
        4.3.2 城市意象的特征分析第119-125页
    4.4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5 渝中半岛城市意象演变的总结与启示第127-145页
    5.1 城市意象的演变分析第127-134页
        5.1.1 城市意象结构的传承与演变第127-129页
        5.1.2 城市意象特征的传承与演变第129-134页
    5.2 城市意象演变的影响因素第134-138页
        5.2.1 客观因素第134-137页
        5.2.2 主观因素第137-138页
    5.3 对渝中半岛城市特色塑造的启示第138-143页
        5.3.1 提炼城市特色意象元素第138-141页
        5.3.2 构建城市特色元素体系第141-143页
    5.4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45-149页
    6.1 论文总结第145-146页
    6.2 论文展望第146-149页
        6.2.1 不足之处第146页
        6.2.2 论文展望第146-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7页
附录第157-177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57-159页
    B.城市意象问卷调查表第159-175页
    C.城市意象问卷调查的数据第175-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价值影响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以重庆市濯水历史文化名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