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传统村落的微介入式更新设计--以福建省璧洲村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困境与挑战 | 第11-12页 |
1.1.2 城乡一体化下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改善 | 第12页 |
1.1.3 村民自发性组织的更新现象 | 第12-13页 |
1.2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 | 第14-18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0-23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手段 | 第24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传统村落微介入式更新 | 第26-43页 |
2.1 闽西传统村落的现状 | 第26-32页 |
2.1.1 闽西传统村落的形成概述 | 第26-30页 |
2.1.2 闽西传统村落的现状 | 第30-32页 |
2.2 闽西传统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2.3 传统村落更新的理论借鉴 | 第33-37页 |
2.3.1 有机更新理论 | 第33-34页 |
2.3.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34-35页 |
2.3.3 自组织理论 | 第35-36页 |
2.3.4 谨慎更新 | 第36-37页 |
2.4 国内传统村落更新的模式 | 第37-39页 |
2.5 微介入式更新模式 | 第39-42页 |
2.5.1 定义 | 第40页 |
2.5.2 内容 | 第40-41页 |
2.5.3 原则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璧洲村的现状及问题 | 第43-67页 |
3.1 概况 | 第43-46页 |
3.1.1 区位和自然资源 | 第43-44页 |
3.1.2 人文历史资源 | 第44-45页 |
3.1.3 社会经济资源 | 第45-46页 |
3.2 空间分析 | 第46-56页 |
3.2.1 边界与格局 | 第46-47页 |
3.2.2 道路体系与街巷空间 | 第47-49页 |
3.2.3 公共空间与节点 | 第49-51页 |
3.2.4 地域性建筑 | 第51-56页 |
3.3 面临的问题 | 第56-66页 |
3.3.1 产业经济问题 | 第56页 |
3.3.2 内生制度问题 | 第56-57页 |
3.3.3 人文环境问题 | 第57页 |
3.3.4 人居环境问题 | 第57-63页 |
3.3.5 建筑现状问题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璧洲村的微介入式更新设计 | 第67-112页 |
4.1 微介入整合村域 | 第67-85页 |
4.1.1 格局的保育 | 第68-72页 |
4.1.2 肌理的延保 | 第72-74页 |
4.1.3 功能结构的完善 | 第74-83页 |
4.1.4 村域微介入更新愿景 | 第83-85页 |
4.2 微介入营造公共空间 | 第85-99页 |
4.2.1 水圳古街更新的意义与作用 | 第85页 |
4.2.2 水圳古街的现状分析 | 第85-91页 |
4.2.3 水圳古街的微介入更新设计 | 第91-99页 |
4.3 微介入更新住宅 | 第99-108页 |
4.3.1 住宅特性 | 第100-103页 |
4.3.2 更新调试 | 第103-108页 |
4.4 微介入式更新在璧洲村项目中未尽的问题 | 第108-11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闽西传统村落微介入式更新的再思考 | 第112-117页 |
5.1 微介入式更新的思考 | 第113-114页 |
5.2 各角色在更新过程中的思考 | 第114-11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图表目录 | 第12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录 | 第130-132页 |
作者简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