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对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的概念研究 | 第13-14页 |
(二)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现状的研究 | 第14页 |
(三)对国外进出口食品先进监管经验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对进出口食品监管困难及原因的研究 | 第15页 |
(五)进出口食品监管对策研究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二)实证分析法 | 第17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第18-23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食品 | 第18页 |
(二)食品安全 | 第18-19页 |
(三)食品安全监管 | 第19-20页 |
二、理论视角 | 第20-23页 |
(一)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页 |
(二)政府监管理论 | 第20-21页 |
(三)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现状 | 第23-29页 |
一、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产生与变迁 | 第23-25页 |
(一)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23-24页 |
(二)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职能 | 第24-25页 |
二、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流程 | 第25-26页 |
三、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现状与改革必要性 | 第26-29页 |
(一)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 第27页 |
(二)出口食品受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 | 第27页 |
(三)现有监管模式落后亟需改革 | 第27页 |
(四)监管力量相对于贸易量仍然薄弱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进出口食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一、进出口食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深受国际贸易壁垒影响 | 第29-30页 |
(二)各监管系统独立运行,形成信息孤岛 | 第30页 |
(三)现有“抽批检验”管理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二、进出口食品监管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一)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标准体系低于国际水平 | 第31-32页 |
(二)进出口食品监管部门缺乏大数据监管信息平台 | 第32-33页 |
(三)“抽批检验”监管模式改革不到位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国外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的经验借鉴 | 第34-41页 |
一、日本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4-35页 |
(一)日本进出口食品监管部门职责明确 | 第34页 |
(二)日本进出口食品法律体系完善 | 第34-35页 |
(三)日本进出口食品监管标准体系完善 | 第35页 |
二、美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5-37页 |
(一)美国进出口食品法律体系建设成熟 | 第35-36页 |
(二)美国食品监管机构分工明确,既有分工更有合作 | 第36页 |
(三)美国科学、有效的进出口食品监管体系 | 第36-37页 |
三、欧盟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7-38页 |
(一)具有职能清晰的专门执法机构 | 第37-38页 |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不断更新 | 第38页 |
(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协调高效 | 第38页 |
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借鉴意义 | 第38-41页 |
(一)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成熟并不断完善 | 第38页 |
(二)进出口食品监管标准体系科学全面 | 第38-39页 |
(三)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分明、合作紧密 | 第39页 |
(四)基于科学并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 第39页 |
(五)食品安全监管和预防制度有效且不断创新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的对策性思考 | 第41-48页 |
一、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二、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体系 | 第42-44页 |
三、统一监管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管理 | 第44-45页 |
四、完善进口食品风险预警制度 | 第45-47页 |
五、严格控制进出口食品安全 | 第47页 |
六、打造“互联网+”进口食品注册监管新模式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