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文献评述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银行机构高管激励约束的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2.1 非对称信息理论分析 | 第15-16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 第16-17页 |
2.3 博弈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约束现状分析 | 第19-37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约束政策演进 | 第19-21页 |
3.1.1 国有专业银行阶段(1979—1992) | 第19页 |
3.1.2 商业银行体制初建阶段(1993—1998) | 第19-20页 |
3.1.3 商业银行改革阶段(1999年至今) | 第20-21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机制现状 | 第21-27页 |
3.2.1 行政激励机制现状 | 第21-22页 |
3.2.2 心理激励机制现状 | 第22页 |
3.2.3 薪酬激励制度现状 | 第22-27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约束机制现状 | 第27-28页 |
3.3.1 内部约束现状 | 第27-28页 |
3.3.2 外部约束现状 | 第28页 |
3.4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第28-34页 |
3.4.1 股份制改革问题 | 第28-29页 |
3.4.2 激励机制问题 | 第29-31页 |
3.4.3 绩效评估考核问题 | 第31-32页 |
3.4.4 约束机制问题 | 第32-33页 |
3.4.5 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 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约束机制面临的挑战 | 第34-37页 |
3.5.1 “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35页 |
3.5.2 外部环境和信息披露问题 | 第35-36页 |
3.5.3 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评价问题 | 第36页 |
3.5.4 一线与二线人员配比问题 | 第36页 |
3.5.5 外部经济市场化与内部管理非公司化的矛盾问题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国际比较 | 第37-43页 |
4.1 美国的实践 | 第38-39页 |
4.1.1 美国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 | 第38-39页 |
4.1.2 美国的控制权机制 | 第39页 |
4.1.3 美国的市场竞争机制 | 第39页 |
4.2 德国的实践 | 第39-40页 |
4.2.1 德国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 | 第39-40页 |
4.2.2 德国的控制权机制 | 第40页 |
4.3 日本的实践 | 第40-41页 |
4.3.1 日本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 | 第40-41页 |
4.3.2 日本的控制权机制 | 第41页 |
4.3.3 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竞争机制 | 第41页 |
4.4 国外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41-43页 |
4.4.1 薪酬机制的激励作用 | 第42页 |
4.4.2 现代银行企业制度 | 第42页 |
4.4.3 四种机制的运用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交通银行高管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 第43-48页 |
5.1 交通银行总分行的激励约束现状剖析 | 第43-45页 |
5.1.1 交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概况 | 第43-44页 |
5.1.2 总行最优授权度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5.2 交通银行高管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 第45-47页 |
5.2.1 基层行长激励机制的问题 | 第45页 |
5.2.2 基层行长激励机制问题存在原因 | 第45-47页 |
5.3 交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举例分析 | 第47-48页 |
第六章 交通银行高管激励约束机制构建 | 第48-56页 |
6.1 总分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 第48-51页 |
6.2 基层行长激励约束机制构建 | 第51-56页 |
6.2.1 交通银行基层行长激励机制构建 | 第51-54页 |
6.2.2 交通银行基层行长约束机制构建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56-5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