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之定位与设置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刑事庭前会议的程序功能第12-25页
    第一节 庭前会议与庭外会议的关系第12-21页
        (一)相似概念的明晰分辨第12-15页
        (二)庭外会议与庭前会议的关系第15-18页
        (三)庭前会议的概念界定第18-21页
    第二节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第21-25页
        1.程序性争议解决功能第22页
        2.证据展示及整理功能第22-23页
        3.排除非法证据功能第23-25页
第二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立法沿革及各地实践的比较分析第25-38页
    第一节 我国立法现状第25-34页
    第二节 地方探索实践成效第34-38页
        1.庭前会议的主持者不同第35页
        2.召开时间、地点不同第35-36页
        3.庭前会议的召开是否公开的规定不同第36页
        4.实务中探索适用庭前会议的案件范围不同第36-38页
第三章 我国庭前会议的原则设定第38-46页
    第一节 庭前会议本身秉持程序正义原则第38页
    第二节 庭前会议解决事项体现司法公正原则第38-39页
    第三节 解决程序性问题原则第39页
    第四节 参与主体对等性原则第39-42页
        (一)参与人员必须是三方人员第39-41页
        (二)参与主体的地位对等第41页
        (三)参与人员的对抗性第41-42页
    第五节 启动限制性原则第42-43页
        (一)启动需要一定的动因第42页
        (二)不同主体申请启动的标准不一第42-43页
        (三)申请方需有一定的义务第43页
    第六节 禁止反悔原则第43-44页
    第七节 设置不当可上诉原则第44页
    第八节 不公开原则第44-46页
        (一)庭前会议的定位不同于审判第44-45页
        (二)庭前会议的内容不同于审判第45页
        (三)操作层面不提倡庭前会议公开第45-46页
第四章 我国庭前会议权力概括第46-54页
    第一节 必备型权力概括第46-47页
        1.程序性问题第46页
        2.证据及事实的争点明确第46-47页
    第二节 探讨型权力概括第47-52页
        1.证据开示第47-48页
        2.程序分流及简易程序第48-51页
        3.民事赔偿第51-52页
    第三节 可补充型权力概括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第59-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卧底采访面临指控的刑事抗辩规则研究
下一篇:行政诉讼跨区域管辖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