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视频直播受众注意力的测度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网络视频直播:一种新兴的注意力经济第9页
        1.1.2 受众注意力测度研究的缺乏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1-20页
        1.3.1 媒介注意力经济研究第11-13页
        1.3.2 媒介受众注意力测度模型研究成果与不足第13-15页
        1.3.3 网络视频直播受众行为测量研究第15-20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3页
2 注意力测度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第23-31页
    2.1 注意力第23-26页
        2.1.1 注意力的概念第23页
        2.1.2 注意力的层次第23-24页
        2.1.3 注意力的特点第24-26页
    2.2 注意力测度理论第26-27页
        2.2.1 心理学中的注意力测度第26-27页
        2.2.2 传媒经济中的注意力测度第27页
    2.3 媒介受众测量理论第27-31页
        2.3.1 传统媒体受众测度第27-29页
        2.3.2 全媒体受众测度第29-30页
        2.3.3 收视测量与注意力测度的异同第30-31页
3 网络视频直播受众注意力测度指标体系第31-39页
    3.1 指标选取的原则第31-32页
        3.1.1 科学性第31页
        3.1.2 适用性第31页
        3.1.3 操作性第31-32页
    3.2 指标选取的依据第32-35页
        3.2.1 注意力定义及基本特点第32页
        3.2.2 现有的注意力测度指标第32-33页
        3.2.3 网络媒介受众测量指标第33页
        3.2.4 网络视频直播受众行为第33-35页
    3.3 直播间收获总注意力构成因素第35-36页
        3.3.1 注意力I因素第35页
        3.3.2 注意力R因素第35页
        3.3.3 注意力O因素第35-36页
    3.4 注意力测度指标的选定第36-39页
        3.4.1 注意力测度指标体系第36页
        3.4.2 指标具体来源及解释第36-39页
4 网络视频直播注意力测度理论模型及操作模型第39-49页
    4.1 建立注意力测度模型的假设第39-40页
        4.1.1 对相关指标数学关系的合理假设第39页
        4.1.2 对相关指标量化操作的合理假设第39-40页
    4.2 模型构建的理论方法第40-42页
        4.2.1 测度方法的介绍第40-41页
        4.2.2 测度方法的运用第41-42页
    4.3 注意力测度模型的构建过程第42-49页
        4.3.1 初始注意力A_0第42页
        4.3.2 注意力增量A_t第42-45页
        4.3.3 注意力测度的理论模型公式及模型图示第45-46页
        4.3.4 注意力测度的操作模型公式及操作指标第46-49页
5 网络视频直播受众注意力测度模型检验第49-69页
    5.1 检验内容及方法第49-50页
        5.1.1 检验内容第49页
        5.1.2 检验方法第49-50页
        5.1.3 检验流程设计第50页
    5.2 实际测度检验第50-60页
        5.2.1 案例选择第50-52页
        5.2.2 数据采集第52-53页
        5.2.3 数据结果分析第53-60页
    5.3 经典案例验证第60-66页
        5.3.1 初始注意力f型热点直播第60-61页
        5.3.2 观众指数v型热点直播第61-63页
        5.3.3 注意力强度c型热点直播第63-64页
        5.3.4 新鲜度r型热点直播第64-66页
    5.4 注意力测度模型的检验结果第66-67页
        5.4.1 模型科学性检验结果第66-67页
        5.4.2 模型适用性检验结果第67页
        5.4.3 模型操作性检验结果第67页
    5.5 模型的综合评价第67-69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9-73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69-70页
    6.2 研究的创新点第70-71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1-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第79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活形态的“80后”网络视频付费行为研究
下一篇:明胶生产配酸工序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