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研究概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2.1 高速公路的经济属性 | 第21-25页 |
2.1.1 俱乐部物品属性 | 第21-22页 |
2.1.2 市场垄断属性 | 第22-23页 |
2.1.3 外部性 | 第23-24页 |
2.1.4 高速公路资产属性 | 第24页 |
2.1.5 高速公路商品属性 | 第24-25页 |
2.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2.2.1 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2.2.2 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2.3 高速公路合理规模的内涵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区域高速公路合理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3.1 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3.1.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9页 |
3.1.2 交通运输需求 | 第29页 |
3.1.3 其他运输方式发展水平 | 第29-30页 |
3.1.4 国家、地区发展政策 | 第30页 |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0-32页 |
3.2.1 探索因子分析的原理 | 第30页 |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 | 第30-31页 |
3.2.3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31-32页 |
3.3 高速公路合理规模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2-36页 |
3.3.1 原始数据 | 第32-34页 |
3.3.2 适应性检验 | 第34-35页 |
3.3.3 过程及结果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评述及结构方程模型 | 第37-47页 |
4.1 四种因素研究方法及比较 | 第37-40页 |
4.1.1 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4.1.2 回归分析 | 第38页 |
4.1.3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8-39页 |
4.1.4 方差分析 | 第39-40页 |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0-41页 |
4.2.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0页 |
4.2.2 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比较 | 第40-41页 |
4.3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1-44页 |
4.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42页 |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及结构 | 第42-43页 |
4.3.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第43-44页 |
4.3.4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 第44页 |
4.4 研究方法评述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速公路合理规模影响路径分析 | 第47-61页 |
5.1 高速公路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47-51页 |
5.1.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47-48页 |
5.1.2 潜变量测量指标选择 | 第48-49页 |
5.1.3 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 第49-50页 |
5.1.4 执行软件的选择 | 第50-51页 |
5.2 一阶验证因子分析 | 第51-56页 |
5.2.1 假设模型 | 第51-52页 |
5.2.2 模型计算与拟合结果 | 第52-53页 |
5.2.3 信度检验 | 第53-54页 |
5.2.4 效度检验 | 第54-56页 |
5.3 影响路径分析 | 第56-59页 |
5.3.1 模型计算与拟合评价 | 第56-58页 |
5.3.2 模型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 第58页 |
5.3.3 模型结果解释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