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桩基、打桩工论文

大直径圆形抗滑桩工程应用研究--以贵州某高速公路边坡工程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抗滑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抗滑桩加固边坡受力机理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大直径圆形抗滑桩加固受力机理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不同截面形式抗滑桩工程特点分析第18-28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人工挖孔矩形桩和机械成孔圆形桩工程特点对比分析第18-24页
        2.2.1 不同截面形式抗滑桩工程特点分析第18-22页
        2.2.2 两种截面形式抗滑桩综合分析第22-24页
    2.3 圆形截面抗滑桩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第24-27页
        2.3.1 圆形截面抗滑桩施工要点第25-26页
        2.3.2 圆形截面抗滑桩施工质量控制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贵州省某高速公路边坡抢险工程概况第28-40页
    3.1 前言第28-29页
    3.2 工程地质条件第29-30页
    3.3 边坡变形特征第30-33页
        3.3.1 边坡的规模及其形态第30-31页
        3.3.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第31-32页
        3.3.3 滑坡的形成原因第32-33页
    3.4 滑坡参数及滑坡推力的计算第33-35页
    3.5 大直径圆形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第35-38页
    3.6 地基侧向应力复核第38-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现场监测及其结果分析第40-62页
    4.1 监测目的第40页
    4.2 现场监测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第40-45页
        4.2.1 全自动地表监测系统第40-42页
        4.2.2 测斜仪第42-43页
        4.2.3 分布式光纤监测第43-45页
    4.3 现场监测具体方案第45-47页
        4.3.1 第一阶段监测方案第45页
        4.3.2 第二阶段监测方案第45-47页
    4.4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第47-59页
        4.4.1 第一阶段监测分析第47-51页
        4.4.2 第二阶段监测分析第51-59页
    4.5 原设计计算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第59-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大直径圆形抗滑桩的优化数值分析第62-77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FLAC~(3D)数值分析方法介绍第62-63页
        5.2.1 FALC~(3D)软件介绍第62-63页
        5.2.2 FLAC~(3D)计算原理第63页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3-65页
        5.3.1 计算模型的尺寸第63-64页
        5.3.2 模型的物理参数第64页
        5.3.3 模型建立方法第64-65页
    5.4 不同桩间距下抗滑桩受力变形分析第65-70页
        5.4.1 不同桩间距下桩身位移分析第66页
        5.4.2 不同桩间距下土拱作用第66-68页
        5.4.3 不同桩间距下抗滑桩桩身内力分析第68-69页
        5.4.4 数值分析与实际监测值对比分析第69-70页
    5.5 不同锚固深度抗滑桩受力变形分析第70-73页
        5.5.1 不同锚固深度下桩身位移分析第71-72页
        5.5.2 不同锚固深度下桩身受力变形特征第72-73页
    5.6 不同桩径下抗滑桩受力变形分析第73-75页
        5.6.1 不同桩径大小下桩身位移分析第73-74页
        5.6.2 不同桩径下桩身受力变形特征第74-75页
    5.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6章 优化值与原设计对比分析第77-86页
    6.1 引言第77页
    6.2 优化后抗滑桩加固边坡效果分析第77-80页
        6.2.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77-78页
        6.2.2 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78-80页
    6.3 优化设计方案与原设计方案结构设计对比分析第80-85页
        6.3.1 优化后设计方案抗滑作结构设计第81-83页
        6.3.2 原设计方案抗滑桩结构设计第83-84页
        6.3.3 不同方案经济性对比分析第84-85页
    6.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7.1 结论第86-87页
    7.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阳红黏土应力—应变关系及软化特性研究
下一篇:设计—建造模式下空间管桁结构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