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红黏土应力—应变关系及软化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红黏土的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红黏土的强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红黏土的变形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黏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红黏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 第16-23页 |
2.1 红黏土取样 | 第16-17页 |
2.1.1 取样地点情况介绍 | 第16页 |
2.1.2 红黏土取样及保存方法 | 第16-17页 |
2.2 红黏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 第17-21页 |
2.2.1 土的含水率试验 | 第17页 |
2.2.2 土的密度试验 | 第17-18页 |
2.2.3 土的比重试验 | 第18页 |
2.2.4 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 | 第18-20页 |
2.2.5 土的固结试验 | 第20-21页 |
2.3 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原状红黏土的室内三轴压缩试验 | 第23-43页 |
3.1 试验方案及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3.1.1 试验方案 | 第23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3.2.1 土的制样与饱和 | 第24-26页 |
3.2.2 土的UU、CU、CD试验 | 第26-27页 |
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7-32页 |
3.3.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27-29页 |
3.3.2 抗剪强度分析 | 第29-31页 |
3.3.3 破坏形态分析 | 第31-32页 |
3.4 不同试验方法原状土力学参数对比分析 | 第32-37页 |
3.4.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32-34页 |
3.4.2 抗剪强度分析 | 第34-35页 |
3.4.3 应力路径分析 | 第35-36页 |
3.4.4 破坏形态分析 | 第36-37页 |
3.5 不同含水率原状土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 第37-41页 |
3.5.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37-39页 |
3.5.2 抗剪强度分析 | 第39-40页 |
3.5.3 破坏形态分析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重塑红黏土室内三轴压缩试验 | 第43-57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43页 |
4.2 试验方法及成果分析 | 第43-47页 |
4.2.1 重塑土制样及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2 试验成果整理分析 | 第45-47页 |
4.3 重塑土与原状土对比分析 | 第47-54页 |
4.3.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48-49页 |
4.3.2 抗剪强度分析 | 第49-50页 |
4.3.3 应力路径分析 | 第50-51页 |
4.3.4 固结排水量分析 | 第51-53页 |
4.3.5 孔隙水压力分析 | 第53页 |
4.3.6 破坏形态分析 | 第53-54页 |
4.4 原状土、重塑土差异性分析 | 第54-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贵阳红黏土的应变软化模型 | 第57-74页 |
5.1 应变软化模型的选取 | 第57-58页 |
5.2 南京水科院非线性模型 | 第58-60页 |
5.2.1 非线性模型 | 第58-59页 |
5.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5.3 贵阳红黏土软化模型参数计算 | 第60-66页 |
5.3.1 与的关系 | 第60-61页 |
5.3.2 与的关系 | 第61-62页 |
5.3.3 软化模型拟合 | 第62-66页 |
5.4 FLAC~(3D)数值试验 | 第66-72页 |
5.4.1 FLAC~(3D)软化模型简介 | 第66-69页 |
5.4.2 试样模型及参数 | 第69-70页 |
5.4.3 命令流文件 | 第70-71页 |
5.4.4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