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脾胃系病证论文

脾阴虚相关肠道菌的鉴定及作用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 脾阴虚证第13-15页
        1.1 脾阴及脾阴虚第13-14页
        1.2 脾阴虚证动物模型第14-15页
    2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2.1 肠道微生物及其作用第15-16页
        2.2 益生菌及微生态制剂第16页
        2.3 肠道菌群与中药代谢第16-17页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第17-20页
        3.1 传统的纯培养方法第17页
        3.2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7-20页
    4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脾阴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治疗第21-27页
    1 材料第21页
        1.1 实验动物第21页
        1.2 药材第21页
    2 方法第21-23页
        2.1 试剂配制第21-22页
        2.2 模型的建立与反证治疗第22页
        2.3 大鼠粪便样品的收集第22页
        2.4 数据分析第22-23页
    3 结果第23-24页
        3.1 一般体征观察第23-24页
        3.2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第2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24-27页
第三章 大鼠肠道菌群总DNA的提取第27-30页
    1 材料第27页
        1.1 实验样品第27页
        1.2 主要试剂第27页
        1.3 主要仪器第27页
    2 方法第27-28页
        2.1 DNA提取方法第27-28页
        2.2 总DNA质量检测第28页
    3 结果第28页
    4 结论与讨论第28-30页
第四章 脾阴虚证模型ERIC-PCR分子指标的建立第30-40页
    1 材料第30页
        1.1 实验样品第30页
        1.2 主要试剂第30页
        1.3 主要仪器第30页
    2 方法第30-31页
        2.1 ERIC-PCR反应第30-31页
        2.2 PCR产物检测第31页
        2.3 数据分析第31页
    3 结果第31-39页
        3.1 脾阴虚证模型大鼠ERIC-PCR特征条带的确定第31-32页
        3.2 特征条带净面积和丰度第32-33页
        3.3 ERIC-PCR指纹图谱的相似性系数第33-38页
        3.4 四种复方对脾阴虚证模型的疗效(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法)第38-39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9-40页
第五章 脾阴虚证模型16S rDNA-RFLP分子指标的建立第40-54页
    1 材料第40页
        1.1 实验样品第40页
        1.2 主要试剂第40页
        1.3 主要仪器第40页
    2 方法第40-42页
        2.1 试剂的配制第40页
        2.2 16S rDNA扩增反应第40-41页
        2.3 16S rDNA产物电泳检测第41页
        2.4 16SrDNA产物的纯化及酶切反应第41页
        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显色第41-42页
        2.6 数据分析第42页
    3 结果第42-52页
        3.1 16SrDNA-RFLP HaeⅢ酶切指纹图谱评价指标的建立第42-47页
        3.2 16S rDNA-RFLP HinfⅠ酶切指纹图谱评价指标的建立第47-5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2-54页
第六章 脾阴虚大鼠肠道菌群分子指标的测序分析第54-68页
    1 材料第54页
        1.1 实验样品第54页
        1.2 主要试剂第54页
        1.3 主要仪器第54页
    2 方法第54-57页
        2.1 样品的扩增第54页
        2.2 片段回收及检验第54-55页
        2.3 产物加尾和纯化第55-56页
        2.4 克隆的连接反应第56页
        2.5 热激转化第56页
        2.6 PCR鉴定第56页
        2.7 测序和结果分析第56-57页
    3 结果第57-65页
        3.1 脾阴虚模型ERIC-PCR特征条带340bp第57-59页
        3.2 脾阴虚模型16S rDNA-RFLP HaeⅢ酶切特征条带460bp第59-62页
        3.3 脾阴虚模型16S rDNA-RFLP HinfⅠ酶切特征条带360bp第62-6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5-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电数字化保护系统模拟量输入组件的研发
下一篇:醒脑苏胶囊的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