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新生代员工离职管理研究--以Z银行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2. 银行新生代员工发展现状 | 第11-20页 |
| 2.1 新生代员工 | 第11-13页 |
| 2.2 新生代员工的内在特点 | 第13-15页 |
| 2.2.1 新生代员工的优势 | 第13-14页 |
| 2.2.2 新生代员工的劣势 | 第14-15页 |
| 2.3 银行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2.4 Z银行新生代员工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 2.4.1 新生代员工数量多和质量高 | 第17-18页 |
| 2.4.2 新生代员工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 第18页 |
| 2.4.3 新生代员工离职率较高 | 第18-20页 |
| 3 .Z银行新生代员工离职造成的危害 | 第20-24页 |
| 3.1 人才流失加大 | 第20-21页 |
| 3.2 经济损失加大 | 第21-22页 |
| 3.3 影响管理和经营 | 第22页 |
| 3.4 产生连锁效应 | 第22-24页 |
| 4. Z银行新生代员工离职增多原因 | 第24-29页 |
| 4.1 银行自身原因 | 第24-26页 |
| 4.1.1 薪酬低 | 第24页 |
| 4.1.2 个人发展规划混乱 | 第24-25页 |
| 4.1.3 培训体系未有效建立 | 第25页 |
| 4.1.4 考核激励机制待完善 | 第25-26页 |
| 4.1.5 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 | 第26页 |
| 4.2 新生代员工自身原因 | 第26-27页 |
| 4.2.1 心理素质差 | 第26-27页 |
| 4.2.2 承受力差 | 第27页 |
| 4.2.3 自我认知不足 | 第27页 |
| 4.3 社会原因 | 第27-29页 |
| 4.3.1 社会对银行业发展的误读 | 第27页 |
| 4.3.2 新兴民营银行的崛起 | 第27-28页 |
| 4.3.3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崛起 | 第28-29页 |
| 5. 降低Z银行新生代员工离职率对策 | 第29-34页 |
| 5.1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第29-30页 |
| 5.1.1 做好人事招聘 | 第29页 |
| 5.1.2 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 | 第29-30页 |
| 5.2 强化员工业务培训 | 第30页 |
| 5.3 加强企业战略规划 | 第30-31页 |
| 5.3.1 搭建新生代员工发展平台 | 第30-31页 |
| 5.3.2 建立轮岗机制 | 第31页 |
| 5.4 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 第31-33页 |
| 5.4.1 普及现代激励理论 | 第32页 |
| 5.4.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第32页 |
| 5.4.3 发挥职业激励的作用 | 第32-33页 |
| 5.5 建立科学员工薪酬绩效考核体系 | 第33页 |
| 5.6 加强职业化发展 | 第33-34页 |
| 5.6.1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 第33-34页 |
| 5.6.2 加强思想政治制度建设 | 第34页 |
| 5.6.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 第34页 |
| 6. 做好新生代员工的离职管理 | 第34-40页 |
| 6.1 加强员工商业秘密管理 | 第35-36页 |
| 6.2 做好人员离职面谈 | 第36-37页 |
| 6.3 善待离职者 | 第37页 |
| 6.4 加强离职风险管理 | 第37-40页 |
| 6.4.1 建立涵括离职管理在内的规章制度 | 第38页 |
| 6.4.2 完善离职工作交接事务的处理 | 第38页 |
| 6.4.3 妥善处理离职时的薪资 | 第38-39页 |
| 6.4.4 进行人事档案转移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