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管道热熔接头超声检测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8-38页 |
1.1 聚乙烯管道的特点和应用 | 第18-20页 |
1.2 聚乙烯管连接方式 | 第20-23页 |
1.2.1 电熔焊接 | 第20-21页 |
1.2.2 热熔焊接 | 第21-22页 |
1.2.3 机械连接 | 第22页 |
1.2.4 电熔焊接与热熔对接焊接方式的比较 | 第22-23页 |
1.3 聚乙烯管道接头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 第23-34页 |
1.3.1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 | 第24-26页 |
1.3.2 X射线无损检测 | 第26页 |
1.3.3 超声无损检测 | 第26-34页 |
1.4 热熔接头现有无损检测技术的不足 | 第34-35页 |
1.5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35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2 热熔接头缺陷的分类 | 第38-48页 |
2.1 裂纹 | 第39-40页 |
2.2 孔洞 | 第40-41页 |
2.3 熔合面夹杂 | 第41-43页 |
2.4 工艺缺陷 | 第43-46页 |
2.4.1 冷焊 | 第43-44页 |
2.4.2 过焊 | 第44-45页 |
2.4.3 焊缝过短 | 第45页 |
2.4.4 不对中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热熔对接接头缺陷的超声检测技术研究 | 第48-104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聚乙烯的声学特征研究 | 第49-55页 |
3.2.1 聚乙烯声速的测定 | 第50-52页 |
3.2.2 聚乙烯材料声阻抗的测定 | 第52页 |
3.2.3 聚乙烯材料衰减系数的测定 | 第52-55页 |
3.3 缺陷的声学响应 | 第55-62页 |
3.3.1 面型积缺陷 | 第56-61页 |
3.3.2 体积型缺陷 | 第61-62页 |
3.4 耦合聚焦技术 | 第62-70页 |
3.4.1 特殊的耦合技术 | 第63-68页 |
3.4.2 球面聚焦技术 | 第68-70页 |
3.5 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 | 第70-83页 |
3.5.1 相控阵基本原理 | 第71-74页 |
3.5.2 相控阵技术优点 | 第74页 |
3.5.3 相控阵检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8页 |
3.5.4 相控阵参数的设计和优化 | 第78-81页 |
3.5.5 聚乙烯热熔对接接头相控阵检测技术 | 第81-83页 |
3.6 聚乙烯接头超声检测仿真研究 | 第83-96页 |
3.6.1 仿真软件介绍 | 第83-85页 |
3.6.2 耦合聚焦技术超声仿真研究 | 第85-88页 |
3.6.3 聚乙烯接头相控阵技术超声仿真研究 | 第88-96页 |
3.7 热熔接头工艺缺陷检测技术研究 | 第96-103页 |
3.7.1 热熔接头工艺缺陷外观检验 | 第97-98页 |
3.7.2 热熔接头冷焊缺陷特征线检测方法 | 第98-10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4 聚乙烯热熔对接接头超声检测系统研制 | 第104-128页 |
4.1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第104-105页 |
4.2 检测系统主要结构和功能 | 第105-106页 |
4.3 扫查装置的研制 | 第106-108页 |
4.3.1 周向扫查运动装置 | 第106-107页 |
4.3.2 纵向扫查装置 | 第107-108页 |
4.4 超声相控阵检测仪主机的设计 | 第108-112页 |
4.4.1 超声相控阵检测仪主机系统工作原理 | 第108-109页 |
4.4.2 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的设计 | 第109-112页 |
4.5 探头的设计 | 第112-115页 |
4.6 系统性能测试 | 第115-127页 |
4.6.1 检测试验用试块的设计 | 第116-120页 |
4.6.2 仪器性能测试 | 第120页 |
4.6.3 探头性能测试 | 第120-121页 |
4.6.4 仪器和探头组合性能测试 | 第121-12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5 聚乙烯热熔对接接头超声检测系统的可靠性试验 | 第128-146页 |
5.1 缺陷试样的制作 | 第128-131页 |
5.2 聚乙烯热熔对接接头耦合聚焦技术试验 | 第131-134页 |
5.3 聚乙烯热熔对接接头超声相控阵技术试验 | 第134-143页 |
5.4 工程应用案例 | 第143-1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6.1 总结 | 第146-147页 |
6.2 创新点 | 第147页 |
6.3 展望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6-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