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格位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 理论背景 | 第15-18页 |
1.3.1 原则与参数理论 | 第15-17页 |
1.3.2 小句中枢说 | 第17-1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2章 格位理论 | 第19-38页 |
2.1 格位的起源及演变 | 第19-28页 |
2.1.1 格位 | 第19页 |
2.1.2 格位的起源 | 第19-21页 |
2.1.3 格位的演变 | 第21-28页 |
2.2 格位分类 | 第28-29页 |
2.3 格位指派及其条件 | 第29-36页 |
2.3.1 授格条件 | 第29-33页 |
2.3.2 格鉴别式及可见性条件 | 第33-34页 |
2.3.3 扩充的格位理论 | 第34-35页 |
2.3.4 题元理论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汉英格位的历时比较 | 第38-76页 |
3.1 汉语格位演变 | 第38-53页 |
3.1.1 汉语史的分期 | 第39页 |
3.1.2 上古汉语 | 第39-48页 |
3.1.3 中古汉语 | 第48-49页 |
3.1.4 近代汉语 | 第49页 |
3.1.5 现代汉语 | 第49-53页 |
3.1.6 小结 | 第53页 |
3.2 英语格位演变 | 第53-67页 |
3.2.1 英语史的分期 | 第54页 |
3.2.2 古英语 | 第54-60页 |
3.2.3 中古英语 | 第60-63页 |
3.2.4 早期现代英语 | 第63-64页 |
3.2.5 现代英语 | 第64-66页 |
3.2.6 小结 | 第66-67页 |
3.3 汉英格位历时演变之比较及演变趋势 | 第67-76页 |
3.3.1 汉英格位历时之比较 | 第67-70页 |
3.3.2 格位形态的演变趋势 | 第70-76页 |
第4章 汉英结构格比较 | 第76-117页 |
4.1 主格 | 第76-94页 |
4.1.1 主格与主语 | 第76-81页 |
4.1.2 空主语 | 第81-85页 |
4.1.3 虚主语 | 第85-87页 |
4.1.4 双主语、多主语与话题 | 第87-93页 |
4.1.5 非典型主语 | 第93-94页 |
4.2 宾格 | 第94-114页 |
4.2.1 宾格与宾语 | 第95-97页 |
4.2.2 单宾语 | 第97-101页 |
4.2.3 双宾语 | 第101-111页 |
4.2.4 非典型宾语 | 第111-114页 |
4.3 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5章 汉英内在格比较 | 第117-153页 |
5.1 旁格 | 第118-130页 |
5.1.1 介词的界定 | 第118-120页 |
5.1.2 介词宾语的语类选择 | 第120-121页 |
5.1.3 汉英旁格的实现 | 第121-130页 |
5.2 属格 | 第130-149页 |
5.2.1 英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 第130-138页 |
5.2.2 汉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 第138-146页 |
5.2.3 汉英属格比较 | 第146-149页 |
5.3 其他内在格 | 第149-150页 |
5.4 小结 | 第150-153页 |
第6章 汉英非常规授格 | 第153-185页 |
6.1 论元增容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 第153-156页 |
6.1.1 一价动词增容为二价动词 | 第153-154页 |
6.1.2 二价动词增容为三价动词 | 第154-155页 |
6.1.3 相关解释 | 第155-156页 |
6.2 论元隐略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 第156-165页 |
6.2.1 省略和隐含 | 第156-157页 |
6.2.2 汉语论元省略 | 第157-161页 |
6.2.3 英语论元隐略 | 第161-165页 |
6.3 论元共享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 第165-173页 |
6.3.1 汉语中的论元共享 | 第165-171页 |
6.3.2 英语中的论元共享 | 第171-173页 |
6.4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 第173-182页 |
6.4.1 格位指派理论回顾 | 第174-175页 |
6.4.2 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的定义 | 第175-177页 |
6.4.3 主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虚主语 | 第177-178页 |
6.4.4 宾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 第178-182页 |
6.4.5 小结 | 第182页 |
6.5 小结 | 第182-185页 |
第7章 汉英格位差异的类型学意义 | 第185-192页 |
7.1 形合和意合 | 第185-189页 |
7.2 综合语和分析语 | 第189-190页 |
7.3 话题优先和主语优先 | 第190-191页 |
7.4 小结 | 第191-19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92-198页 |
8.1 主要发现 | 第192-195页 |
8.1.1 共性:原则 | 第192-194页 |
8.1.2 差异:参数 | 第194-195页 |
8.2 遗留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95-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12页 |
后记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