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 个人意义 | 第13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一) 智力障碍 | 第13-14页 |
(二) 适应行为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一、农村智障者的研究 | 第18-21页 |
(一) 教育康复 | 第18-20页 |
(二) 法律权利 | 第20-21页 |
(三) 社会保障 | 第21页 |
二、智障者成因的研究 | 第21-23页 |
(一) 理论研究 | 第21页 |
(二) 调查分析 | 第21-22页 |
(三) 案例探讨 | 第22-23页 |
三、智障者适应行为的研究 | 第23-30页 |
(一) 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二) 发展特点 | 第25-27页 |
(三) 促进策略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30-3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一) 叙事研究 | 第30-31页 |
(二) 个案研究 | 第31-32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32-34页 |
(一) 明确与制定研究设计 | 第32页 |
(二) 选择与确定参与人员 | 第32页 |
(三) 收集与整理研究资料 | 第32-33页 |
(四) 分析与呈现研究文本 | 第33页 |
(五) 评定与检测研究质量 | 第33页 |
(六) 关照与处理研究伦理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故事呈现与诠释 | 第34-58页 |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二、家庭背景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一) 亲子关系,家庭情况 | 第36-37页 |
(二) 姐弟亲情,关爱情愫 | 第37-38页 |
(三) 兄弟情谊,亦兄亦友 | 第38页 |
三、出生之前无知期待,埋下智力障碍隐患 | 第38-39页 |
四、出生之初茫然重视,加深智力障碍程度 | 第39-40页 |
五、婴幼阶段大胆放养,适应行为始发萌芽 | 第40-44页 |
(一) 错位亲子关系,病态隔代教育 | 第41页 |
(二) 不良教养方式,错解孩子需求 | 第41-42页 |
(三) 空乏学前教育,延误干预时机 | 第42-43页 |
(四) 存有亲情关怀,出现适应行为 | 第43-44页 |
六、童年前期尝试治疗,适应行为初步发展 | 第44-48页 |
(一) 他人劝告,医院检查 | 第44-45页 |
(二) 求医问药,医药治疗 | 第45-46页 |
(三) 亲情再现,教育干预 | 第46-48页 |
七、童年中后期及少年时期失望放弃,适应行为步履蹒跚 | 第48-50页 |
(一) 小弟到来,嫉妒作祟 | 第48-49页 |
(二) 无心放弃,意外成长 | 第49-50页 |
八、青少年时期悉心对待,适应行为长足进步 | 第50-58页 |
(一) 政府重视,办证补助 | 第50-51页 |
(二) 姐姐领悟,促进发展 | 第51-52页 |
(三) 弟弟成长,协助适应 | 第52-53页 |
(四) 家境好转,弥补过失 | 第53-54页 |
(五) 父母悔悟,重视康复 | 第54-58页 |
第五章 故事剖析与讨论 | 第58-67页 |
一、L智力障碍原因分析 | 第58-62页 |
(一) 母亲孕期不利因素 | 第59页 |
(二) 医疗卫生水平滞后 | 第59-60页 |
(三) 父母教养水平落后 | 第60页 |
(四) 家庭结构环境失衡 | 第60-61页 |
(五) 教育条件比较匮乏 | 第61-62页 |
二、L适应行为发展特点 | 第62-63页 |
(一) 发展趋势 | 第62-63页 |
(二) 发展特点 | 第63页 |
三、L适应行为发展条件 | 第63-67页 |
(一) 政府政策支持 | 第63-64页 |
(二) 父母观念改变 | 第64页 |
(三) 家庭环境改善 | 第64-65页 |
(四) 村民关系融洽 | 第65页 |
(五) 生理年龄增长 | 第65-66页 |
(六) 生活能力锻炼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7-7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7页 |
二、研究建议 | 第67-71页 |
(一) 国家政府政策 | 第67-68页 |
(二) 医疗保健部门 | 第68-69页 |
(三) 智障者及家庭 | 第69-70页 |
(四) 社会社区支持 | 第70-71页 |
三、研究反思 | 第71-73页 |
(一) 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71-72页 |
(二) 研究者的反思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