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理论的航天器编队协同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12-13页 |
| 1.2 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法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1.3 协同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 第15-20页 |
| 1.4 航天器编队飞行任务发展综述 | 第20-22页 |
| 1.4.1 地球勘测任务 | 第20-21页 |
| 1.4.2 深空探测任务 | 第21页 |
| 1.4.3 科学演示任务 | 第21-22页 |
| 1.4.4 军事应用 | 第22页 |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航天器姿态系统的数学描述 | 第24-34页 |
| 2.1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 第24-25页 |
| 2.1.1 坐标系定义 | 第24-25页 |
| 2.1.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第25页 |
| 2.2 航天器姿态运动学及动力学 | 第25-34页 |
| 2.2.1 卫星姿态的数学描述 | 第26-31页 |
| 2.2.2 卫星姿态运动学方程 | 第31页 |
| 2.2.3 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 | 第31-32页 |
| 2.2.4 卫星相对姿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 | 第32-34页 |
| 第3章 模糊理论基础及控制原理 | 第34-42页 |
| 3.1 模糊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 3.1.1 模糊集合的概念及隶属函数 | 第34-35页 |
| 3.1.2 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 | 第35-37页 |
| 3.2 模糊控制原理 | 第37-42页 |
| 3.2.1 模糊控制基本思想 | 第37-38页 |
| 3.2.2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 第38-39页 |
| 3.2.3 模糊化与去模糊化 | 第39-41页 |
| 3.2.4 模糊控制规则设计 | 第41-42页 |
| 第4章 编队卫星模糊姿态协同控制器设计 | 第42-54页 |
| 4.1 PD控制器的设计 | 第42-44页 |
| 4.2 编队卫星模糊姿态协同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第44-47页 |
| 4.2.1 模糊化和去模糊化 | 第45页 |
| 4.2.2 隶属函数的选取 | 第45-46页 |
| 4.2.3 模糊控制规则 | 第46-47页 |
| 4.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模糊滑模编队姿态协同控制 | 第54-69页 |
| 5.1 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54-55页 |
| 5.2 滑模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55-58页 |
| 5.2.1 滑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 第55-56页 |
| 5.2.2 滑模控制系统的控制律 | 第56-58页 |
| 5.3 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 | 第58-62页 |
| 5.3.1 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 | 第58-59页 |
| 5.3.2 自适应律的设计 | 第59-61页 |
| 5.3.3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61-62页 |
| 5.4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