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2.1 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的比较 | 第16-22页 |
2.1.1 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现实/网络自我表露的评价 | 第16-18页 |
2.1.3 理论解释 | 第18-20页 |
2.1.4 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2 人际信任和自我表露 | 第22-24页 |
2.3 内外倾和人际信任 | 第24页 |
2.4 内外倾和自我表露 | 第24-25页 |
2.5 问题提出 | 第25-29页 |
2.5.1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 第25-27页 |
2.5.2 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结论不一致 | 第27-29页 |
3 研究一 青少年的现实/网络自我表露的特点 | 第29-34页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2.1 被试 | 第29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3.2.3 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3.3.1 青少年自我表露的一般性调查分析 | 第30-32页 |
3.3.2 青少年现实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差异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4 研究二 青少年现实/网络人际信任对现实,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 | 第34-37页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4.2.1 被试 | 第34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4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4.3.1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人际信任现状 | 第34-35页 |
4.3.2 青少年现实人际信任与现实自我表露的关系 | 第35页 |
4.3.3 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 | 第35-37页 |
5 研究三 现实和网络情境下青少年人际信任和自我表露:内外倾的调节作用 | 第37-42页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7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5.2.1 被试 | 第37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7-38页 |
5.2.3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5.3.1 《内外倾简单调查》的内容效度检验 | 第38页 |
5.3.2 内外倾与一致性的关系 | 第38-39页 |
5.3.3 现实/网络人际信任和内外倾的关系 | 第39页 |
5.3.4 内外倾和现实/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 | 第39-40页 |
5.3.5 现实和网络情境下人际信任与自我表露:内外倾的调节作用 | 第40-42页 |
6 讨论 | 第42-48页 |
6.1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6.1.1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的结果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6.1.2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43页 |
6.1.3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6.2 人际信任、内外倾和自我表露的关系分析 | 第44-46页 |
6.2.1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情境下人际信任对自我表露的预测作用 | 第44-45页 |
6.2.2 青少年现实和网络人际信任和内外倾的关系 | 第45页 |
6.2.3 内外倾和青少年现实和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 | 第45页 |
6.2.4 内外倾的调节作用 | 第45-46页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46-48页 |
7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附录1:青少年自我表露调查(问卷一) | 第57-59页 |
附录2:内外倾调查的效度检验(问卷二) | 第59-60页 |
附录3: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调查(问卷三) | 第60-61页 |
附录4: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调查(问卷四) | 第61-62页 |
附录5:青少年现实自我表露调查(问卷五) | 第62-63页 |
附录6:青少年现实人际信任调查(问卷六) | 第63-6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