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图表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普惠金融的产生 | 第15-17页 |
1.2.2 普惠金融的作用 | 第17-18页 |
1.2.3 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 | 第18-19页 |
1.2.4 普惠金融主要内容及其重难点 | 第19-21页 |
1.3 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间关系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6 重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 第23-25页 |
2 县域普惠金融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 第25-38页 |
2.1 县域普惠金融需求的构成与趋势 | 第25-31页 |
2.1.1 县域普惠金融需求的基本构成 | 第25-29页 |
2.1.2 县域普惠金融需求的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2.2 县域普惠金融供给的基本状况 | 第31-34页 |
2.2.1 县域小微金融机构渐趋增多 | 第31-32页 |
2.2.2 县域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趋于活跃 | 第32页 |
2.2.3 农户贷款覆盖面扩大 | 第32-33页 |
2.2.4 农村小额保险加快发展 | 第33-34页 |
2.2.5 县域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渐趋改善 | 第34页 |
2.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供求矛盾 | 第34-38页 |
2.3.1 涉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乏力与需求扩张的矛盾 | 第34-35页 |
2.3.2 多元化的普惠金融需求与普惠金融业态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 第35-36页 |
2.3.3 农户旺盛的融资需求与信贷供给不足的矛盾 | 第36页 |
2.3.4 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产品特色缺乏的矛盾 | 第36-38页 |
3 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创新 | 第38-51页 |
3.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第38-41页 |
3.1.1 萌芽阶段(80年代末以前) | 第38-39页 |
3.1.2 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初~2000年) | 第39-40页 |
3.1.3 突破性发展阶段(2000~2010年) | 第40页 |
3.1.4 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以来) | 第40-41页 |
3.2 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挑战 | 第41-44页 |
3.2.1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3.2.2 我国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第43-44页 |
3.3 普惠金融发展的重难点及其创新 | 第44-51页 |
3.3.1 普惠金融发展的重难点:微贷款 | 第44-45页 |
3.3.2 微贷款模式 | 第45-46页 |
3.3.3 我国团体贷款模式创新发展 | 第46-48页 |
3.3.4 我国个体贷款模式创新发展 | 第48页 |
3.3.5 微贷款模式创新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 第48-51页 |
4 J银行微贷款发展与创新 | 第51-69页 |
4.1 J银行发展概况 | 第52-55页 |
4.2 “惠农快车”微贷 | 第55-60页 |
4.2.1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发展背景 | 第55-56页 |
4.2.2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与发展 | 第56-57页 |
4.2.3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发展成效 | 第57-59页 |
4.2.4 “惠农快车”微贷创新发展启示 | 第59-60页 |
4.3 “小营生”微贷 | 第60-69页 |
4.3.1 “小营生”微贷创新发展背景 | 第62-63页 |
4.3.2 “小营生”微贷创新与发展 | 第63-66页 |
4.3.3 “小营生”微贷创新发展成效 | 第66-67页 |
4.3.4 “小营生”微贷创新发展启示 | 第67-69页 |
5 简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69-73页 |
5.1 简要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5.2 研究的政策启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