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过程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理论概述与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2.1 互联网金融 | 第16-20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17-19页 |
2.1.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SWOT分析 | 第19-20页 |
2.2 消费者行为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20-26页 |
2.2.1 消费者行为概念 | 第20页 |
2.2.2 消费者行为模式 | 第20-23页 |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型 | 第23-24页 |
2.2.4 网络消费意愿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26-36页 |
3.1 模型的构建 | 第26-30页 |
3.1.1 模型中各主要参考变量的确定 | 第26-29页 |
3.1.2 模型的提出 | 第29-3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0-32页 |
3.2.1 调节变量与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感知价值和感知风险的关系 | 第30-31页 |
3.2.2 消费者感知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31页 |
3.2.3 消费者感知因素与消费者行为因素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5 消费者态度与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关系 | 第32页 |
3.3 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 第32-36页 |
3.3.1 问卷项目设计 | 第32-34页 |
3.3.2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6-50页 |
4.1 数据分析方法说明 | 第36-37页 |
4.1.1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 第36页 |
4.1.2 信度和效度分析法 | 第36页 |
4.1.3 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4.1.4 结构方程模型 | 第37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7-48页 |
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4.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8-45页 |
4.2.3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5-48页 |
4.3 实证分析结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 | 第50-54页 |
5.1 结构方程模型及Smart PLS | 第50-51页 |
5.2 模型路径评估 | 第51-52页 |
5.3 模型修正 | 第52页 |
5.4 路径系数及假设验证结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54-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建议 | 第54-56页 |
6.2.1 简化产品设计,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易用性 | 第54-55页 |
6.2.2 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有用性 | 第55页 |
6.2.3 凸显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感知价值,增强客户满意度 | 第55页 |
6.2.4 降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感知风险,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 第55-56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6-57页 |
6.3.1 研究局限 | 第56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