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柳杉论文

川西南柳杉人工林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1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1.1 选题的理由第12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趋势第13-18页
        1.2.1 年轮年表的建立第13-14页
        1.2.2 温度与树木年轮的关系第14-15页
        1.2.3 降水量与树木年轮的关系第15-16页
        1.2.4 温度和降水量与树木年轮的关系第16页
        1.2.5 太阳辐射、日照与树木年轮的关系第16-17页
        1.2.6 树木年轮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第17-18页
        1.2.7 不同年龄树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18页
    1.3 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的原理第18-20页
        1.3.1 均一性原理第18页
        1.3.2 限制因子定律第18-19页
        1.3.3 生态环境选择原理第19页
        1.3.4 敏感性原理第19页
        1.3.5 交叉定年原理第19页
        1.3.6 复本原理第19-20页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1 研究目标第20页
        1.4.2 研究的内容第20-21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21页
2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第21-29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1-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27页
        2.2.1 采样及样本预处理第22-23页
        2.2.2 气象资料的选取第23-24页
        2.2.3 年轮数据的测量和处理第24-25页
        2.2.4 年轮宽度的可靠性检验第25页
        2.2.5 交叉定年技术第25-26页
        2.2.6 树木年轮年表的建立第26页
        2.2.7 不同年龄组的划分第26页
        2.2.8 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间的分析方法第26-27页
    2.3 年轮年表统计量第27-29页
        2.3.1 年轮宽度指数第27-28页
        2.3.2 平均敏感度第28页
        2.3.3 样本的一阶自相关第28页
        2.3.4 标准差第28页
        2.3.5 序列间平均相关系数第28页
        2.3.6 信噪比第28-29页
        2.3.7 样本量的总体代表性第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48页
    3.1 年轮指数年表的建立第29-33页
        3.1.1 年轮指数年表的建立第29-30页
        3.1.2 不同龄组年轮指数年表的建立第30-32页
        3.1.3 早材、晚材年轮指数年表的建立第32-33页
    3.2 50年来柳杉年轮指数序列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第33-35页
        3.2.1 50年来气候因子变化趋势第33-34页
        3.2.2 50年来柳杉年轮指数序列随单个气候因子的变化第34-35页
    3.3 柳杉年轮指数序列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第35-45页
        3.3.1 柳杉年轮指数序列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第35-38页
        3.3.2 不同龄组柳杉年轮指数序列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第38-39页
        3.3.3 早材、晚材年轮指数序列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第39-41页
        3.3.4 柳杉年轮指数序列与气候因子间的聚类分析第41-43页
        3.3.5 柳杉年轮指数序列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面分析第43-45页
    3.4 柳杉共同年轮序列宽、窄轮形成分析第45-48页
        3.4.1 不同龄组共同年轮序列宽、窄轮形成分析第45-46页
        3.4.2 早材、晚材共同年轮序列宽、窄轮形成分析第46-48页
4 讨论与结论第48-54页
    4.1 讨论第48-52页
        4.1.1 不同年表中含有的气候信号第48-49页
        4.1.2 柳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第49-50页
        4.1.3 柳杉不同龄组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第50-51页
        4.1.4 柳杉早材、晚材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第51-52页
    4.2 结论第52-53页
    4.3 问题与展望第53-54页
5 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一 树木年轮标本野外取样登记表第60-61页
附录二 样地林况地况目测调查记录及实测调查表第61-62页
附录三 扫描后的样芯和对样芯的处理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下一篇:面向移动设备的奥运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及原型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