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1 关于影子银行概念和范围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第12-13页
        1.2.3 关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二者关系的研究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4-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创新和不足第15-16页
        1.4.1 本文的创新第15页
        1.4.2 本文的不足第15-16页
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第16-25页
    2.1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现状第16-22页
        2.1.1 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第16-17页
        2.1.2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第17-19页
        2.1.3 委托贷款第19-20页
        2.1.4 信托贷款第20-21页
        2.1.5 民间信贷第21-22页
        2.1.6 小额贷款公司第22页
    2.2 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第22-25页
        2.2.1 流动性分布不均衡第23页
        2.2.2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第23-24页
        2.2.3 多样化投资需求的推动第24-25页
3 影子银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第25-38页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5-29页
        3.1.1 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式第25-27页
        3.1.2 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式第27-29页
    3.2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29-32页
        3.2.1 影子银行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第29-30页
        3.2.2 影子银行削弱再贴现政策的作用第30-31页
        3.2.3 影子银行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第31-32页
    3.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2-34页
        3.3.1 影子银行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第32-33页
        3.3.2 影子银行对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第33-34页
    3.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第34-38页
        3.4.1 影子银行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第34-35页
        3.4.2 影子银行不利于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第35-38页
4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第38-47页
    4.1 指标的选取和说明第38-39页
        4.1.1 指标的选取第38页
        4.1.2 数据的来源第38-39页
    4.2 数据的实证分析第39-45页
        4.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第39页
        4.2.2 Johansen协整检验第39-40页
        4.2.3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第40-41页
        4.2.4 脉冲响应分析第41-43页
        4.2.5 方差分解分析第43-45页
    4.3 实证结论第45-47页
5 政策建议第47-53页
    5.1 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第47-49页
        5.1.1 以改革和创新推进我国影子银行的有序发展第47-48页
        5.1.2 构建更为完善的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第48-49页
    5.2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建议第49-53页
        5.2.1 调整和完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第49-50页
        5.2.2 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第50-52页
        5.2.3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roid和Box2D的高效引擎及支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数据共享的就业信息模型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