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6页 |
1.1 理化特性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第2章 材料、对象和方法 | 第16-23页 |
2.1 材料 | 第16-17页 |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6-17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2.2 实验对象 | 第17-18页 |
2.2.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第17页 |
2.2.2 实验菌株及受试物 | 第17-18页 |
2.2.3 阳性对照物的配置 | 第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2.3.1 茶皂素对 Wistar 大鼠的亚慢性毒性实验 | 第18-20页 |
2.3.2 茶皂素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 实验) | 第20-21页 |
2.3.3 茶皂素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 第21页 |
2.3.4 茶皂素的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 第21-23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3-33页 |
3.1 亚慢性毒性试验 | 第23-30页 |
3.1.1 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 | 第23-25页 |
3.1.2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25-26页 |
3.1.3 血常规指标的检测 | 第26页 |
3.1.4 尿常规指标的检测 | 第26-27页 |
3.1.5 脏器重量及脏器系数的变化 | 第27-28页 |
3.1.6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28-30页 |
3.2 Ames 试验 | 第30-31页 |
3.3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 第31-32页 |
3.4 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第32-33页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3-35页 |
4.1 亚慢性毒性实验 | 第33-34页 |
4.2 茶皂素的致突变性 | 第34-3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综述 | 第40-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