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普通小麦感赤霉病突变体的鉴定和望水白及其感病突变体受赤霉病菌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缩写词第8-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6页
    1 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第16-29页
        1.1 赤霉病的发生、症状及危害第16-17页
        1.2 小麦赤霉病的致病研究第17-19页
            1.2.1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第17页
            1.2.2 病菌侵染过程第17-18页
            1.2.3 DON和其它与致病相关的化学物质第18-19页
        1.3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研究第19-29页
            1.3.1 小麦赤霉病的抗源筛选第19-20页
            1.3.2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制研究第20-25页
            1.3.3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研究第25-29页
    2 突变体的创造和利用第29-36页
        2.1 突变体产生的途径第30-32页
            2.1.1 自发突变第30页
            2.1.2 化学诱变因素第30页
            2.1.3 物理诱变因素第30-31页
            2.1.4 组织培养第31页
            2.1.5 插入突变第31-32页
        2.2 突变体的鉴定和分析第32-35页
            2.2.1 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第32-33页
            2.2.2 Tilling技术第33页
            2.2.3 T-DNA或转座子侧翼序列标签分析第33-34页
            2.2.4 Delete-a-gene第34页
            2.2.5 其它突变和突变位点鉴定方法第34-35页
        2.3 突变体的应用第35-36页
            2.3.1 突变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第35页
            2.3.2 突变体在功能基因组上的应用第35-36页
    3 基因表达谱分析第36-40页
        3.1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SAGE)第36-37页
        3.2 基因芯片(Genechip)第37-39页
            3.2.1 基因芯片的概念第37页
            3.2.2 基因芯片主要技术流程第37-38页
            3.2.3 Affymetrix基因芯片介绍第38-39页
            3.2.4 基因芯片在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的应用第39页
        3.3 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第39-40页
    4 植物受体蛋白激酶及其与抗病的关系第40-44页
        4.1 植物RLKs的结构特征及分类第40-43页
            4.1.1 植物RLKs的结构特征第40-41页
            4.1.2 植物受体蛋白激酶RLKs的分类第41-43页
        4.2 植物RLKs在抗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第43-44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4-46页
第二章 普通小麦品种苏麦3号和望水白感赤霉病突变体的诱发和鉴定第46-6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8-52页
        1.1 植物材料第48页
        1.2 诱变方法第48页
        1.3 赤霉菌菌株第48页
        1.4 培养基配制和孢子培养方法第48-49页
            1.4.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的配制第48-49页
            1.4.2 绿豆汤的配制第49页
            1.4.3 赤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49页
        1.5 抗赤霉病性鉴定方法第49-50页
            1.5.1 单花滴注方法第49-50页
            1.5.2 喷雾接种法第50页
        1.6 农艺性状记载方法第50页
        1.7 显著性检验第50页
        1.8 突变体材料分子标记分析第50-52页
            1.8.1 分子标记的选用第50-51页
            1.8.2 DNA提取第51页
            1.8.3 PCR反应第51-52页
            1.8.4 PAGE电泳第52页
            1.8.5 PAGE染色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61页
        2.1 苏麦3号和望水白诱变后代的赤霉病抗性鉴定第52-58页
            2.1.1 利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苏麦3号、望水白及其快中子诱变后代连续3年的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第52-54页
            2.1.2 2009年利用喷雾接种法对苏麦3号、望水白及其快中子诱变后代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第54-55页
            2.1.3 2010年利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产毒能力不同菌株对苏麦3号、望水白及其快中子诱变后代的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第55-58页
        2.2 突变体及其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第58-60页
        2.3 苏麦3号和望水白感赤霉病突变体的分子标记初步分析第60-61页
    3 讨论第61-64页
第三章 望水白感赤霉病突变体NAUH117的鉴定、望水白及NAUH117受赤霉菌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64-12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5-81页
        1.1 试验材料第65-67页
            1.1.1 植物材料第65-66页
            1.1.2 Affymetrix小麦基因组表达谱芯片2.0(Part number 900559)第66页
            1.1.3 赤霉菌菌株第66页
            1.1.4 其它菌种材料和载体第66-67页
        1.2 试验方法第67-81页
            1.2.1 赤霉菌接种和观察方法第67页
            1.2.2 分子标记分析第67页
            1.2.3 统计方法第67页
            1.2.4 芯片杂交探针制备和芯片杂交、数据扫描和数据处理第67-72页
            1.2.5 半定量RT-PCR第72-74页
            1.2.6 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第74-79页
            1.2.7 PCR产物的回收和克隆第79-80页
            1.2.8 生物信息学分析所用到的网站网址第80-81页
    2 结论与分析第81-113页
        2.1 望水白和NAUH117的穗轴节比较第81-82页
        2.2 望水白和NAUH117赤霉病抗性比较以及赤霉菌侵染过程观察第82-87页
        2.3 NAUH117突变位点的分子标记分析第87-90页
        2.4 NAUH117感赤霉病性状的遗传分析第90-92页
            2.4.1 望水白和NAUH117正、反交F_1赤霉病抗性鉴定第90页
            2.4.2 (望水白×NAUH117)F_2群体和F_(2:3)群体抗赤霉病鉴定结果第90-91页
            2.4.3 F_2群体的分子标记分析与抗病性的关系第91-92页
        2.5 利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赤霉菌诱导前后的望水白和NAUH117穗组织基因表达差异第92-104页
            2.5.1 RNA抽提和纯化第92-93页
            2.5.2 芯片杂交扫描结果分析第93-94页
            2.5.3 接种赤霉菌和接种水对照后抗、感材料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比较分析第94-95页
            2.5.4 利用半定量RT-PCR验证芯片杂交结果第95-97页
            2.5.5 赤霉菌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相关通路分析第97-104页
        2.6 望水白3BS抗FHB主效QTL Fhb1附近一个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第104-113页
            2.6.1 小麦3BS抗FHB主效QTL所在区段与短炳草基因组的共线性关系第104-105页
            2.6.2 望水白和NAUH117受赤霉菌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小麦3BS与二穗短柄草Bd21第2条染色体短臂末端的共线区域的分布第105-106页
            2.6.3 望水白中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第106-109页
            2.6.4 TaNRLK-B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109-110页
            2.6.5 TaNRLK-B基因受赤霉菌诱导的表达特征第110页
            2.6.6 用于遗传转化的超量表达载体和双链RNAi干扰载体的构建第110-113页
    3 讨论第113-120页
        3.1 NAUH117在小麦抗赤霉病中的研究价值第113-114页
        3.2 望水白穗部组织结构与抗病性关系初探第114-116页
        3.3 望水白抗赤霉病分子机理探讨第116-118页
        3.4 芯片技术和比较基因组学相结合在小麦候选基因挑选中应用第118-120页
全文结论第120-122页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附录1第134-135页
附录2第135-137页
附录3第137-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其抗性机制的初探
下一篇:棉花纤维发育转录因子的表达分析和两个基因的克隆与初步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