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以重大科技成就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的基本依据 | 第12页 |
| ·理论依据 | 第12页 |
| ·前期工作依据 | 第12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农业科技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页 |
| ·相关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1949—1978 年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 第18-31页 |
| ·发展原因 | 第18-19页 |
| ·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 | 第18-19页 |
| ·加强科技工作基础事业建设政策的推动 | 第19页 |
| ·初步成果 | 第19-29页 |
| ·农作物良种的引进和选育 | 第20-23页 |
| ·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23页 |
|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进步 | 第23-24页 |
| ·畜禽疫病与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 | 第24-25页 |
| ·绿肥和常用化肥施用技术的革新 | 第25-26页 |
| ·林木育苗、飞播造林技术的研发 | 第26-27页 |
|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新技术的应用 | 第27-28页 |
| ·农林业新型机械的应用与推广 | 第28-29页 |
| ·发展特点 | 第29-31页 |
| ·侧重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高产技术的研发 | 第29页 |
| ·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1979—1999 年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 第31-42页 |
| ·发展动力 | 第31-33页 |
| ·“双放”政策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导向作用 | 第31-32页 |
|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兴起 | 第32-33页 |
| ·阶段性成果 | 第33-39页 |
| ·农业高效优质遗传育种技术的革新 | 第33-35页 |
| ·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饲养技术的改进 | 第35-36页 |
| ·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突破 | 第36-39页 |
| ·发展特点 | 第39-42页 |
| ·从注重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转变 | 第39-40页 |
| ·从注重产量向产量、品质、效益一体化转变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2000 年至今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 第42-47页 |
| ·发展诱因 | 第42-43页 |
| ·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政策的激励作用 | 第42页 |
| ·杨凌农科城的典型示范作用 | 第42-43页 |
|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 第43页 |
| ·主要发展成就 | 第43-45页 |
| ·作物良种选育硕果累累 | 第43-44页 |
| ·植物病虫害防治取得新进展 | 第44页 |
| ·动物生物技术突飞猛进 | 第44-45页 |
| ·实用农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 第45页 |
| ·发展特点 | 第45-47页 |
| ·加强高端领域的技术研发 | 第45-46页 |
|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农业科技对陕西农村发展的影响 | 第47-54页 |
| ·经济影响 | 第47-51页 |
| ·促进农作物增产 | 第47-48页 |
| ·实现农民增收 | 第48-50页 |
| ·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 第50-51页 |
| ·社会影响 | 第51-53页 |
|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51-52页 |
| ·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 第52-53页 |
| ·生态影响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展望 | 第54-58页 |
| ·未来展望 | 第54-56页 |
| ·发展趋势 | 第54-55页 |
| ·存在问题 | 第55-56页 |
| ·可行性建议 | 第56-58页 |
|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 | 第56页 |
|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 第56-57页 |
| ·深化农业科技机制体制改革 | 第57页 |
| ·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