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前言 | 第11页 |
1.1 肾脏发育 | 第11-15页 |
1.1.1 中胚层的起源 | 第11-12页 |
1.1.2 哺乳动物肾脏的形态发生 | 第12-13页 |
1.1.3 斑马鱼肾脏的形态发生 | 第13-14页 |
1.1.4 肾脏形态建成的基因调控 | 第14-15页 |
1.2 肾脏疾病 | 第15-17页 |
1.2.1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 第15-16页 |
1.2.2 急性肾脏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 | 第16页 |
1.2.3 遗传型肾脏疾病(Genetic kidney diseases) | 第16-17页 |
1.2.4 肾小球滤过率(GFR) | 第17页 |
1.2.5 蛋白尿(Proteinuria) | 第17页 |
1.3 肾脏再生 | 第17-18页 |
1.3.1 斑马鱼再生模型 | 第17-18页 |
1.4 ENU筛选 | 第18-19页 |
1.5 tol2转座子系统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21-31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2 试剂、耗材和仪器 | 第21页 |
2.3 试剂配置 | 第21-25页 |
2.3.1 LB培养基的制备 | 第22页 |
2.3.2 原位杂交相关溶液 | 第22-23页 |
2.3.3 其他溶液 | 第23-24页 |
2.3.4 大肠杆菌E.coli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页 |
2.3.5 Taq DNA polymerase的制备与提纯 | 第24-25页 |
2.4 质粒和菌株 | 第25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5.1 斑马鱼基因组DNA提取 | 第25-26页 |
2.5.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6-27页 |
2.5.3 反义RNA探针的制备 | 第27-28页 |
2.5.4 全胚RNA原位杂交(Whole Mount 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 | 第28页 |
2.5.5 斑马鱼前肾肾管染色(AP Staining) | 第28-29页 |
2.5.6 全胚免疫组化(Whole Mount 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第29页 |
2.5.7 胚胎显微注射 | 第29-30页 |
2.5.8 转基因品系的鉴定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第31-47页 |
3.1 肾小球滤过性模型的构建 | 第31-36页 |
3.1.1 肾小球足细胞特异表达基因podocin | 第31-33页 |
3.1.2 前肾早期发育决定基因pax2a | 第33-34页 |
3.1.3 前肾管特异性表达基因cdh17 | 第34-35页 |
3.1.4 前肾管特异性表达基因enpep | 第35-36页 |
3.2 斑马鱼前肾管突变体的ENU遗传筛选 | 第36-43页 |
3.2.1 斑马鱼前肾管发育缺陷突变体 | 第36-37页 |
3.2.2 斑马鱼前肾管膨胀突变体 | 第37-39页 |
3.2.3 V3-5前肾管膨胀突变体表型深入分析及致变基因初探 | 第39-43页 |
3.3 斑马鱼肾脏再生模型的构建 | 第43-47页 |
3.3.1 斑马鱼肾管特异性表达基因podocin再生模型 | 第43-44页 |
3.3.2 斑马鱼肾管特异性表达基因cdh17再生模型 | 第44-4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和分析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