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新型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金属抗肿瘤药物概述第12-16页
        1.2.1 铂类药物第12-13页
        1.2.2 非铂类药物第13-16页
    1.3 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第16-18页
        1.3.1 细胞凋亡第16-17页
        1.3.2 细胞自噬第17-18页
        1.3.3 坏死样程序性细胞死亡第18页
    1.4 钌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第18-21页
        1.4.1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第18-19页
        1.4.2 细胞凋亡检测第19-20页
        1.4.3 活性氧检测第20页
        1.4.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第20页
        1.4.5 彗星电泳实验第20-21页
        1.4.6 Transwell侵袭实验第21页
        1.4.7 细胞自噬的检测第21页
    1.5 选题意义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8页
第二章 以DPPZ衍生物为配体的钌(II)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第28-54页
    2.1 引言第28-30页
    2.2 实验材料第30-31页
        2.2.1 实验试剂第30-31页
        2.2.2 实验仪器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42页
        2.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31-38页
        2.3.2 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第38-42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2.4.1 体外细胞毒性第42-43页
        2.4.2 AO/EB双荧光染色第43-44页
        2.4.3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第44页
        2.4.4 活性氧含量分析第44-46页
        2.4.5 彗星电泳第46页
        2.4.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第46-47页
        2.4.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47-48页
        2.4.8 Transwell侵袭实验第48-49页
        2.4.9 Western Bloting第49-50页
    2.5 小结第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第三章 具有抗肝癌(HepG-2)活性的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第54-72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实验材料第55-56页
        3.2.1 实验试剂第55-56页
        3.2.2 实验仪器第56页
    3.3 实验方法第56-59页
        3.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56-59页
    3.4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第59-60页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3.5.1 体外细胞毒性第60-61页
        3.5.2 AO/EB双荧光染色第61页
        3.5.3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第61-62页
        3.5.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第62-63页
        3.5.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63-64页
        3.5.6 活性氧含量测定第64-66页
        3.5.7 细胞侵袭实验第66-67页
        3.5.8 细胞周期结果分析第67-68页
        3.5.9 Western Bloting第68-69页
    3.6 小结第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第四章 含多氮原子配体的钌(Ⅱ)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第72-87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实验材料第73页
        4.2.1 实验试剂第73页
        4.2.2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73页
    4.3 实验方法第73-76页
        4.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73-75页
        4.3.2 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第75-76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4.4.1 体外细胞毒性第76页
        4.4.2 细胞凋亡分析第76-78页
        4.4.3 活性氧含量测定第78-79页
        4.4.4 彗星电泳实验第79页
        4.4.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第79-80页
        4.4.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80-81页
        4.4.7 细胞侵袭实验第81-82页
        4.4.8 细胞自噬第82-83页
        4.4.9 Western Bloting第83-84页
    4.5 小结第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第五章 双核钌(II)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第87-100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实验材料第88页
        5.2.1 实验试剂第88页
        5.2.2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88页
    5.3 实验方法第88-90页
        5.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88-90页
        5.3.2 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检测第90页
    5.4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发光光谱第90-91页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1-97页
        5.5.1 体外细胞毒性第91-92页
        5.5.2 细胞凋亡分析第92-93页
        5.5.3 活性氧含量测定第93-94页
        5.5.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94-95页
        5.5.5 细胞内吞实验第95-96页
        5.5.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第96页
        5.5.7 Western Bloting第96-97页
    5.6 小结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第六章 研究展望第100-101页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胺类固化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自修复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MCM-41负载1,10-菲咯啉铜配合物在碳—碳、碳—杂键形成反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