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性金属阻尼材料大塑性本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 金属阻尼器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9-11页 |
1.3 金属材料本构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小变形弹塑性本构关系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大变形弹塑性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小变形循环塑性硬化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4 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第13-16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论文研究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常用金属阻尼材料塑性耗能分析 | 第19-33页 |
2.1 材料性能试验 | 第19-21页 |
2.2 材料失效机理 | 第21-25页 |
2.2.1 金属材料断口类型 | 第21-23页 |
2.2.2 材料试验宏观断面分析 | 第23-25页 |
2.2.3 软钢材料微观断面分析 | 第25页 |
2.3 材料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25-31页 |
2.3.1 材料拉伸力学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2.3.2 材料剪切力学特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3 材料力学特性分析与对比 | 第28-29页 |
2.3.4 材料耗能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软钢材料本构模型研究 | 第33-45页 |
3.1 考虑颈缩效应的软钢材料本构关系研究 | 第33-35页 |
3.2 软钢材料拉伸精确本构模型 | 第35-39页 |
3.2.1 单向拉伸数值分析模型 | 第35-36页 |
3.2.2 拉伸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 第36页 |
3.2.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6页 |
3.2.4 结果及分析 | 第36-39页 |
3.4 软钢材料循环硬化特性研究 | 第39-41页 |
3.4.1 软钢材料往复剪切硬化 | 第39页 |
3.4.2 材料循环硬化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3.5 软钢材料循环硬化本构模型 | 第41-43页 |
3.5.1 双屈服面理论和幂函数模型 | 第41-43页 |
3.5.2 软钢阻尼器结构本构关系 | 第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软钢材料大塑性精确本构模型 | 第45-64页 |
4.1 软钢阻尼器结构试验 | 第45-49页 |
4.1.1 结构试验概况 | 第45-46页 |
4.1.2 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1.3 剪切阻尼器载荷特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 软钢阻尼器数值模拟 | 第49-52页 |
4.2.1 阻尼器仿真单元类型 | 第50页 |
4.2.2 阻尼器仿真材料属性 | 第50-51页 |
4.2.3 阻尼器的ANSYS建模 | 第51-52页 |
4.3 软钢阻尼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4.3.1 仿真滞回性能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4.3.2 阻尼器仿真应变分析 | 第53-54页 |
4.3.3 仿真与试验滞回性能分析对比 | 第54-56页 |
4.4 剪切型软钢阻尼器结构本构优化 | 第56-62页 |
4.4.1 剪切型软钢阻尼器数值模拟精确本构 | 第56-57页 |
4.4.2 双线性简化本构模型 | 第57-58页 |
4.4.3 数值模拟误差分析 | 第58-59页 |
4.4.4 阻尼器屈曲分析 | 第59-60页 |
4.4.5 阻尼器变形与应变分析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