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二章 雨天夜间城市立交入口路段识认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35页 |
2.1 立交入口路段道路几何条件分析 | 第17-21页 |
2.1.1 立交入口路段设置方式分析 | 第17-18页 |
2.1.2 立交入口路段减速车道分析 | 第18-19页 |
2.1.3 立交入口路段识认视距分析 | 第19-21页 |
2.2 行车环境对识认性的影响 | 第21-24页 |
2.2.1 降雨 | 第21-22页 |
2.2.2 照明 | 第22-24页 |
2.3 车速对识认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2.4 交通设施对识认性的影响 | 第26-28页 |
2.4.1 交通标志 | 第26-27页 |
2.4.2 交通标线 | 第27-28页 |
2.4.3 视线诱导设施 | 第28页 |
2.5 驾驶员生理、心理特性对识认性的影响 | 第28-31页 |
2.5.1 驾驶员生理特性 | 第28-29页 |
2.5.2 驾驶员心理特性 | 第29-31页 |
2.6 识认性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 第31-34页 |
2.6.1 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 | 第31页 |
2.6.2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2.6.3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 第32页 |
2.6.4 识认性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 第32-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雨天夜间城市立交入口路段眼动试验 | 第35-43页 |
3.1 试验基本理论 | 第35-37页 |
3.1.1 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 | 第35页 |
3.1.2 眼动表征参数 | 第35-37页 |
3.2 试验目的 | 第37-38页 |
3.3 试验设备 | 第38-39页 |
3.3.1 Smart Eye型眼动仪 | 第38页 |
3.3.2 MT-Shock101-EB加速度记录仪 | 第38-39页 |
3.3.3 其他试验设备 | 第39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39页 |
3.5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3.6 试验步骤 | 第40-41页 |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4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雨天夜间城市立交入口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 | 第43-71页 |
4.1 立交入口路段驾驶员寻路过程分析 | 第43-49页 |
4.1.1 立交入口路段驾驶员注视行为特性分析 | 第43-46页 |
4.1.2 驾驶员对立交入口的识别过程分析 | 第46-49页 |
4.2 立交入口识认路段划分 | 第49-51页 |
4.3 不同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 | 第51-56页 |
4.3.1 注视持续时间分析 | 第51-52页 |
4.3.2 眼跳距离分析 | 第52-53页 |
4.3.3 视觉搜索广度分析 | 第53-55页 |
4.3.4 瞳孔直径分析 | 第55-56页 |
4.4 不同环境条件下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 | 第56-60页 |
4.4.1 注视持续时间分析 | 第56-57页 |
4.4.2 眼跳距离分析 | 第57-58页 |
4.4.3 视觉搜索广度分析 | 第58-59页 |
4.4.4 瞳孔直径分析 | 第59-60页 |
4.5 基于关键影响因素的识认性评价指标确定 | 第60-69页 |
4.5.1 不同因素对驾驶员眼动参数的影响 | 第60-68页 |
4.5.2 识认性关键影响因素与眼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4.5.3 识认性评价指标确定 | 第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雨天夜间城市立交入口路段识认性评价及改善研究 | 第71-93页 |
5.1 评价方法 | 第71-76页 |
5.1.1 评价方法简介 | 第71-75页 |
5.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75-76页 |
5.2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识认性评价模型 | 第76-80页 |
5.2.1 模型算法 | 第76-77页 |
5.2.2 建立模型 | 第77-79页 |
5.2.3 误差分析 | 第79-80页 |
5.3 识认性评价 | 第80-83页 |
5.4 雨天夜间城市立交入口路段识认性改善措施及建议 | 第83-92页 |
5.4.1 立交入口路段设置形式 | 第83-84页 |
5.4.2 减速车道长度 | 第84-86页 |
5.4.3 标志合理信息量 | 第86-87页 |
5.4.4 交通设施布置方案 | 第87-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93-9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